贵州茶人侃“茶经”

10.05.2015  11:20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10日电(卢志佳)“我们要引领黔茶革命,把贵州茶叶卖到全世界。”看着曹宏如此的自信,笔者不禁想起马云的那句“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更何况,眼前这个刚刚从工矿业转战茶产业的商人,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把自己的茶叶公司带到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位置。

    贵州省西南部乌蒙山区的普安县地处北纬25°,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高海拔、低纬度、寡光照、常年雾”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片十分适合茶叶生长的宝地。普安春茶普遍比贵州其它地区的绿茶上市时间早10至20天,因此也被称为“黔茶第一春”。4年来,曹宏和他的宏鑫茶叶公司在这里进行着他们的“黔茶之春”。

    红茶国际化发展之路

    “油盐柴米酱醋茶,茶叶首先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是一种商品,其次才是文化属性。” 在曹宏看来,做茶叶并不一定要玩多么高深的茶文化,首先茶叶作为一个商品,销量上得去,成本降得下来,企业就有了发展的空间。“像英国的立顿红茶,仅此一家每年的产值就在200亿美元,超过了中国7.5万家茶企业的产值总和。

    在确定到普安投资发展之前,曹宏曾带领团队到世界的红茶基地印度和斯里兰卡,国内福建、浙江等地进行考察。“考察下来我发现,世界茶贸易中,红茶占了9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花茶,绿茶只占极小的一部分。”放眼国内茶叶市场,绿茶竞相比拼高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再加上受三公消费削减、节俭风影响,礼品茶受到很大冲击。因此,曹宏更加坚信,只有发展红茶,瞄准大众消费,才能闯出一条路。

    2011年底公司成立至今,已建成年产CTC红碎茶1500吨和年加工高端条形红茶10吨的生产线各一条。生产的红碎茶已出口国外,销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2015年的出口订单目标是1亿元。

    “今年初,我们的产品经过检测,农残指标符合欧盟481项,”曹宏说,“贵州是优质茶生产基地,生态环境良好,配合先进的管理、加工、行销技术,我们也可以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红茶。

    转变生产方式打造“智慧工厂

    曹宏要建一个“智慧工厂”,为了这个目标,宏鑫公司一直在努力。

    “我们的茶产业要学习德国的工业4.0,在生产环节要实现数据化、智慧化。”曹宏告诉笔者,贵州的茶园面积全国第一,但茶叶企业这么多年都没有做强做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家仍旧在做劳动密集型企业,谁能够率先进行产业革命,谁就会是赢家。

    曹宏是先行者。2013年初,宏鑫公司投资160余万建成了信息化平台,几千亩茶园及整个厂区都在几百个高清镜头监控之内,并做到影像可追溯。

    为了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自动化程度,曹宏又花1200多万从印度引进了两条国内最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利用这两条生产线,从鲜叶到成品只需要1小时23分钟,一天能产出8吨不同品类的红碎茶,整个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只需少量工人查看和维护设备。

    如今,曹宏的‘智慧工厂’已经初具雏形。从种茶、采茶到制茶,整个流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信息化,每个环节都进行指标量化,来确保茶叶品质的稳定性。截止目前,宏鑫公司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小小的一片茶叶,横跨三个产业,茶叶企业要做强做大,还需要更强的工业及科技支撑。”曹宏说。

    生物制药延伸茶产业链条

    去年以来,贵州省连续出台促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发展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成为贵州的战略选择之一。

    远在乌蒙山区的曹宏,早已在布局他的大健康产业链了。“在我看来,茶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但我们对茶叶的利用率连20%都不到,而未来与茶有关的生物制药将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在进行碎红茶及传统条茶生产的同时,曹宏正努力寻求在生物制药领域的新突破。为此,他先后拜访了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暨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云南省茶科所等机构,一批茶叶深加工领域的专家成了他的智囊储备。

    曹宏透露,下一阶段他计划投入1.6亿,建设年产1200吨茶多酚提取物生产线,进行保健品市场开发和饮料市场开发。未来还将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利用儿茶素、咖啡碱等茶多酚药效部分开发生物制药系列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