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药材好 等你来投资

27.02.2015  19:38

太子参种植基地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贵州作为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优势独一无二。

        2014年贵州省领导分别带队先后到上海、广东、江苏、吉林、云南等医药产业大省进行招商引资,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健康医药企业聚焦贵州,扎根贵州,拉开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新篇章。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抓住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抓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结构调整”的战略眼光,把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来抓,坚持走特色化、差别化、精准化发展路子,加快把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4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提出2017年医药产值达800亿元。明确贵州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吹响了贵州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冲锋号。

        根据《规划》,到2017年,全省新医药产业总产值将突破800亿元,形成100亿元级医药大集团1个以上,50亿元级医药集团1个以上,2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1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5亿元级医药企业20个以上。到2017年,培育20亿元级医药大品种3个,10亿元级医药大品种10个,5亿元级医药大品种30个,1亿元级医药大品种40个。到2017年,中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特色更加突出,中药、民族药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药食两用产品跨越发展,化学制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和新医药衍生品加快发展,新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健全。

        截至目前,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58.84万亩,产量达到165.05万吨,实现产值161.67亿元,带动农民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中药材种植区农户人均种植面积1.36亩,仅中药材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4769元,农民增收1082元。

        贵州,正迈向中药材强省,以苗药为主的黔药品牌逐渐提升。在中药材资源丰富的贵州,中药材脱贫致富的故事时刻都在演绎着。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发展中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潜力巨大,是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是贫困地区调结构、促增收、保生态、可持续的最现实、最有效的产业之一。

        然而从散而小到逐渐成长,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经历了十多年,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种植、科研、加工、销售的产业格局。如今,贵州省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摆在农民增收致富的首位,作为大健康医药产业的龙头产业链,中药材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如何发展中药材产业?贵州提出做大单品规模、走区域规模化道路、全产业链推进的战略思路,努力推动中药材大省向强省转变。如今,贵州中药材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进程中,给投资者带来了无限商机。

 

道地大品种成培育主流

 

        最近几年,剑河钩藤在市场上“”了,成了商家的抢手货,价格一路平稳,每公斤干品50元左右,产品畅销海内外。

        业内人士认为:“钩藤抢手主要是其功效和市场空间大。根据日本金泽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研究,确定剑河钩藤是一种有效的血管软化剂,不仅在中药制剂生产上广泛应用,并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有56种中药,200多个厂家以钩藤为原料生产药品,市场年消耗量达2万吨以上。

        作为剑河道地中药材,目前该县种植面积近8万亩,产量1万吨以上,供不应求,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现在钩藤很抢手,每天商家的电话不断。”剑河县久仰乡摆伟村钩藤种植大户李代生说。2009年,他承包了摆尾村800亩荒地,在承包地上全部种上钩藤,并在钩藤中放养香猪,开始了创业之路。创业之初,赔了不少钱,而他却仍然坚持每天扛着锄头在给钩藤施肥、除草,就这样吃住在基地的状态持续了一年。2010年他不仅没放弃,还用工资和房子担保从银行贷款15万元,建设标准化剑河钩藤种植示范基地。现在,他建立了钩藤种植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全面打通销售和物流环节,与贵州省农科院建立了服务网络平台。2013年,1500亩钩藤投产,采收钩藤450吨,实现收入400多万元。李代生富裕了,这一消息在大山深处的苗乡侗寨讯速传开,吸引多方关注。

        如今,剑河围绕钩藤产业链,剑河县引进百花药业集团,致力于钩藤种植、降高血压植物药成药和钩藤总碱、钩藤碱、异钩藤碱等医药中间体提取。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投产后产值可达15亿元。

        事实上,贵州省与钩藤一样的道地药材有很多。近年来,我省每年安排2亿元资金扶持中药材产业,选择施秉、大方、赤水等38个重点县发展太子参、天麻、石斛等中药材种植,做大天麻、太子参、钩藤等27个贵州地道中药材品种,贵州省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和淫羊藿等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赤水金钗石斛、德江天麻、大方天麻、连环砂仁、顶坛花椒、织金竹荪、正安野木瓜、剑河钩藤和威宁党参等品种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8月,《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出台,提出省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势品种等为重点,围绕18个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在全省38个重点县(市、区)打造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将中药材种植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重点发展这18种特色中药材,预计种植127万亩,其中:金银花和山银花60万亩,太子参、刺梨30万亩,天麻、钩藤20万亩,石斛、艾纳香10万亩,半夏、丹参、党参、何首乌、续断、苦参、淫羊藿、桔梗、白术5万亩,吉祥草、头花蓼2万亩。

        根据测算,目前,除了太子参和刺梨外,这些大品种的种植面积还有提升的空间,这无疑给观望的投资者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药材区域化发展成趋势

 

        2013年12月,贵州信邦公司与江苏省中医院共同投资建立的贵州同德药业有限公司落户碧江区,双方同打造中药饮片专业生产企业,与铜仁设立的贵州信邦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协同发展。通过强强联合,致力于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原料质量与安全问题,在全国探索建立一个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技术标准,示范带动中药饮片产业健康发展。

        信邦公司探索的全产业链发展方式,引发诸多期待。

        碧江区打造中药材集散地的底气还来自于该区建设的武陵山中药材大市场,该市场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分为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饮片交易市场,中药养身馆,检测检验、研发等九大功能区,形成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交易、现代仓储物流配送、行政金融商务配套服务、公租公寓生活配套服务、加工、会展、检验检测、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完整的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集散基地。

        武陵山中药材交易市场总经理冉茂霖说:“市场建成后,促进中药材产业从零售、批发的现货交易到订单种植、收购等特色期货交易;从传统的现场交易到电子交易;从采购、加工、仓储到物流配送;从研发、会展到中药养生文化;从商务到配套服务。形成较为完备齐全的现代化市场。

        项目全部建成营业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50亿元,覆盖农户3万多户,其中贫困户1万户,这将聚集众多中药材上下游链上客商,让中药材集散地成为现实。

        目前,碧江区已走出了一条集基地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全产业链路。根据统计,今年该区中药材面积达2.5万亩,带动上千户贫困老百姓脱贫致富。

        事实上,在贵州,中药材产业就像碧江区一样呈现出区域化发展趋势,各地根据品种优势,主攻2-3个品种,区域化、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雏形形成,贵州全省范围内涌现出一批稳定的中药材原料种植基地。

        同时,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中,各地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秉赋,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模式,集中人力物力,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增强了中药材品种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截至目前,贵州已建成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品种种植试验示范基地40余个,山银花、太子参、杜仲、花椒4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刺梨、生姜、厚朴、薏苡4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天麻、太子参、薏苡仁、山银花、石斛、刺梨、艾纳香、钩藤等拳头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批市场需求量大、产地地道、历史悠久的中药材种植也步入集中连片发展轨道,为贵州中医药产业提供了稳定的中药材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健康产业“第一车间”。

 

中药材园区备受青睐

 

        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崛起,催生产业集聚。而以园区化发展的态势形成。2013年,贵州省启动“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中药材产业为主的施秉、独山、七星关区中药材产业园区脱颖而出,成为省级重点园区,构建了中药材产业发展“金三角”。

        此后,贵州省扶贫办以打造扶贫产业园区为载体,强力推进中药材产业跨越发展,使扶贫产业园区成为带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截至目前,贵州省打造了11个中药材产业园区。

        在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园区,旺隆镇鸭岭村村民王朝贵去年赚了盆满钵满,他从2001年起开始种植8亩金钗石斛。之后扩大了种植面积,达到12亩。去年,他种的石斛有10亩投产,亩收入差不多1万元。

        根据介绍,鸭岭村到处是山地,发展金钗石斛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在园区建设中,鸭岭村纳入赤水金钗石斛示范园区,搭上发展的快班车。现在全村已有80多户农民种植石斛,种植面积近2000亩。

        赤水市金钗石斛示范园区包括长期镇、官渡镇、长沙镇、旺隆镇、复兴镇、丙安乡6个乡镇18个村。带动1.975万人参与石斛生产,园区农户参与率达54.5%。

        走进独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地段,贵州绿春缘有机农业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成的鸟巢温式大棚显得格外醒目。这个铁皮石斛种苗繁育基地占地1.3万平方米,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超声波弥雾系统,自动补光系统,自动调温系统,营养液自动补充系统等。进入大棚,无菌组培室、环廊设计的气雾栽培区、无土快繁区和立柱栽培种植区里整齐排列着数以万计的优质种苗瓶,这里一年可培育石斛苗1000万株以上,除满足公司种植需求外,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

        如今,该园区内核心示范区种植铁皮石斛450亩,仿野生2000亩,该县甲里镇创建南板蓝根种植核心示范区1000亩,中药材产业发展面积达1.6万亩,涉及农户6390户,27185人,实现产值7987万元,人均药材收入3380元。

        贵州省扶贫办总农艺师杨小翔说:“我们依托中药材产业园区,建成一批重要中药产业集聚区,打造中药材种植、中成药提取、生物制药、新型药物制剂、原料药、大健康产业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现在,贵州正开展研发和生产、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原料药和制剂、制造和流通之间的上下游整合,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品种、技术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短短一年多,贵州黔南州独山县、黔东南州施秉县、毕节市七星关区的石斛、何首乌、太子参等中药材园区已基本建成,生产基地、仓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形成,贵州中药材产业从基地种植到市场终端实现无缝对接,迈上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新台阶。

        随着园区的发展,企业纷纷入驻,让贵州省中药材产业从简单的“种药”、“卖药”向加工、科研、流通一体化发展转变。而这与医药工业园区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大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