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桫椤让村民的生活甜蜜起来

19.12.2015  10:41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19日电(记者李平)“没有桫椤就没有我今天的甜蜜生活。”贵州赤水市元厚镇高新村村民周志富感恩地说。

    周志富口中的桫椤,又名恐龙草,是1.8亿年前恐龙时代大型动物的重要食物。至今在四川与贵州交界处的赤水市仍罕见地生长着4.6万余株桫椤,并成为中国西南部最大的桫椤种群繁殖区。由于其幸存对研究植物起源、进化和区系有重要价值,故有“植物活化石”的美誉。

    “村民口中感谢的植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一度被偷采盗伐过。”赤水市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业务科科长梁盛说,桫椤茎干含黄酮甙、氨基酸等成分,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加上其株型美观,是较好的园林树种,过去部分村民盗采桫椤做成小盆景或草药当街售卖。

    为了保护濒危的桫椤种群,1984年赤水市成立桫椤自然保护区。而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持续维护,又为周志富这样的养蜂农民带来了甜蜜的改变。

    “桫椤是一种很‘娇贵’的植物,它喜欢在高温高湿、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地方生长。也因为如此,桫椤保护区成为常年花开不断、蜜蜂采蜜不停的乐园。”梁盛说,保护区因地制宜开展科学化养蜂技术培训和推广,发展周志富这样的养蜂能手,助农脱贫致富。

    “我每年养蜂100箱,一年收入10多万元。同时,我还带动周边41户村民养殖蜜蜂,户均增收4万元,这是过去种地卖楠竹收入的好几倍。”周志富说,尝到养蜂致富的甜头后,他们不仅成为保护区的义务护林员,还在原先种植玉米的坡耕地上种起了山桂花等蜜源树种。

    养蜂仅是赤水市桫椤保护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项目的一个缩影。为实现原住民和保护区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2004年以来,桫椤保护区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在周边村寨实施杨梅种植、蜜蜂养殖、农家乐经营等多个减贫项目。保护区内的110户400多名村民,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8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元。区域内的1000多亩低产坡耕地种上了杨梅、茶叶、猕猴桃等经果林,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居住在保护区的元厚镇五柱峰村民穆仁刚,早年在山西挖过煤、在工地上做过工,一年挣个四五万元就“顶天”了。2007年,在保护区提供的免费种苗和技术指导下,他家种植了600棵杨梅和两亩猕猴桃,一年光卖水果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加上农家乐餐饮住宿的生意,一年收入10万元以上。“生活的改变,让我们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爱护桫椤。”穆仁刚说。

    赤水市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洪英坚信:只有保护区内群众的生活甜蜜起来,桫椤的生长环境才能真正好起来。“明年我们还将推广棘胸蛙养殖项目,相信这个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将为保护区内的群众带来新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