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河流域污染生态补偿案例引来“国际点赞”

27.06.2015  12:12

    贵州生态补偿案例引起国际社会关注。6月26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上,围绕“绿色政策工作坊:横向生态补偿体制机制”话题,全球环境基金主席石井菜惠子把贵州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案例,和可口可乐优质水源地生态补偿、哥斯达黎加全国性生态补偿一起,作为典型案例和成功案例分享给中外嘉宾。

    嘉宾讨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石井菜惠子说,在生态困局中,总是能找到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如贵州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在政府的推动下,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赔偿”的原则,在毕节市和遵义市之间建立上下游区域间横向的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

    据了解,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实施双向补偿,即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于Ⅱ类水质标准,下游受益的遵义市应缴纳生态补偿资金;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劣于Ⅱ类水质标准,毕节市应缴纳生态补偿资金。生态补偿资金统一缴入省级财政,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环保厅按照定向使用原则,通过因素法进行分配。

    石井菜惠子说,这样的补偿机制不但能够让区域的居民得到实惠,还在保护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上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居于此,全球环境基金决定和赤水生态补偿项目开展合作。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开展各式各样的生态补偿机制尝试。哥斯达黎加火山山脉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菲利普•卡拉左说,20年前,哥斯达黎加森林覆盖率仅为23%,而现在已经超过52%。

    “局势的扭转源于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菲利普•卡拉左说,哥斯达黎加面对森林资源大面积破坏时,没有完全应用法律解决问题,而是鼓励成立很多基金会,和全国人民进行互动,让很多本地居民参与到木材的市场运营中来,如其中一个每年账上超过3000万的森林基金,却只有200万元的花费。在哥斯达黎加,不仅仅在森林方面,在水资源等其他生态项目上,都有成熟的全国性的基金运行。菲利普•卡拉左认为,对于生态补偿机制,和区域,以及区域内的居民,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机制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调整中完善的。

    哥斯达黎加火山山脉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菲利普·卡拉左。

    那么,除正在实践的赤水河流域外,生态补偿机制在中国发展怎么样呢?

    广西自治区西部办专职副主任庞湟说,困难重重。作为珠江中上游和西江上游,广西的水质好坏对下游广东具有决定性影响。但他多次去广东调研发现,要达成横向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难度大,缺乏国家顶层设计的长效机制,仍然让“上游要钱、下游要命”的矛盾得不到解决。

    清华大学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齐晔认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的因素很多,但产权不明晰,国有属性局限了市场的参与,参与者一定要有利可图,才会积极进入。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也说明了这个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一旦机制体制理顺,就会爆发巨大的能量。

    “上游绿水青山饿肚皮,下游吃香喝辣要减肥。”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用这样形象的两句话,形容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现状。王金南说,管理的多元交叉和政策的碎片化,仍然困扰着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横向的生态补偿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形成政策的长效机制。其实,在操作中有很大空间,如企业用水发电的过程中,只需要每度补偿一分钱,积累多了都是大数目。(苏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