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走绿色扶贫路 圆同步小康梦

17.07.2014  15:03
        今年以来,贵州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控制贫富差距扩大趋势,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教育“三个重点”的指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为载体,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示范县、十大扶贫产业、扶贫产业园区“三十工程”和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生态移民“三个品牌”,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等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扶贫转变。
        如今,行走在贵州大地,鲜花争艳,果实累累;一条条柏油路盘旋山间,通往漂亮的村寨;农户采摘水果,卖给商贩,收获一叠叠钞票,脸上露出笑容......

示范区引领扶贫攻坚
        长顺县长寨镇竹子托村村民杨光能承包了60多亩地种核桃,去年进入丰产期,收入5万元以上。现在,杨光能建了新房,买了大彩电,告别了就着素菜吃苞谷饭的日子。
        在长顺,像他一样种植核桃的群众有1万余户,并组建了14个核桃专业合作社,注册小米核桃、麻子油核、香玲核桃等多个品种。长顺县扶贫办一负责人说:“长顺核桃产业壮大,得益于扶贫攻坚示范县创建。
        2012年,长顺县作为首批扶贫攻坚示范县,获得8000万元以上财政扶贫资金扶持,该县着力打造高钙苹果、紫王葡萄、核桃、绿壳蛋鸡四大产业,并成规模化发展。项目区呈现出“山地织绿毯,石山变林园;满坡牛羊壮,遍地鸡鹅肥”的生动景象。许多群众以往都是“烧一坡、种一坡,收成不到一背箩”,都说:“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地、耕田,养鸡为挣盐巴钱”,如今“喂好一只鸡,胜种一亩地”,“一亩草养鸡胜过种十亩苞谷坡”。
        长顺县是贵州扶贫攻坚示范县之一。2012年,国发2号文件把贵州定位为扶贫攻坚示范区,该省把创建扶贫共建示范区作为扶贫开发总抓手,打好扶贫攻坚战。随后,贵州省扶贫办每年在全省三大片区选择1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扶贫攻坚示范县,打造扶贫攻坚示范区尖兵。
        时至今日,贵州省已成功创建了20个扶贫攻坚示范县,推动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而在创建过程中,涌现了具有贵州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
        ———  “减贫摘帽”破解贫困难题,已有兴仁、盘县、施秉等14个县、300多个乡镇减贫摘帽。除了扶贫资金按现在的每年10%以上递增外,另行奖励1000万元。
        ———  金融扶贫助力产业提升。探索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融资新模式,采取“四台一会”(组织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社会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融资方式,以财政扶贫资金为“药引子”,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运用信贷手段支持农户参加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今年上半年,通过“四台一会”,贵州省扶贫龙头企业融资17亿元,贫困农户小额信贷7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  实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把200万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目前已搬迁25万人。
        ———  探索雨露计划扶贫模式,让山区一户农户掌握一门生产技能。去年以来,贵州实施教育“9+3”计划,对“两后生”实行三年免费中职教育,推动职业教育进园区、进工厂和进农村。去年,贵州省安排财政扶贫资金9000万元,完成雨露计划各类培训240431人,200275人经过培训实现就业创业。以“直补到户,作用到人”的方式,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成了良好的扶贫发展格局。
        如今,扶贫攻坚示范区逐渐形成,贵州大地如沐春风,拂绿大山,温暖山乡。一个个村寨变美了,一个个产业突兀于高原大山......

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
        贵州扶贫开发,正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发展路子。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石漠化严重等生态环境脆弱问题是导致贵州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扶贫开发中,我们科学选择产业、产品类别,重视智力指导、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战略,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就能有机融合。
        近年来,贵州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扶贫开发,把扶贫开发作为贵州“第一民生工程”,以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惠民生,扶产业为工作主线,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贵州省覆盖区域作为主战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深化实施“减贫摘帽”激励机制;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江口县根据自身优势,瞄准荒山资源,种植茶、竹、果、药,森林覆盖率达65.7%,成为全国林业绿化百佳县。太平镇梵净山村依托梵净山旅游,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村、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山寨招揽游客,每年接待中外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
        在发展中,贵州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油茶、核桃、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十大扶贫产业,引领农民走上稳步脱贫可持续发展致富路。同时,该省以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为抓手、以扶贫产业园区为载体,集中资金、集中资源综合投入,实现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把农户捆绑到产业链的发展中去,让他们跳出传统耕作的模式,从传统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贵州,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产业发展逐渐呈现出“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牛羊和干果”的产业格局,坝子米袋子、山腰金果子、山顶戴帽子的绿色产业美景逐渐形成。

精准扶贫  同步小康
        今年,我国全面开启精准扶贫工作。贵州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建档立卡已结束,将分析致贫原因,再针对每户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帮扶。叶韬说:“对扶贫工作对象的精准识别后,引导各类扶贫资源精准帮扶,实现对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事实上,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一直以来,贵州省在进行大区域扶贫的同时,创新瞄准机制,探索扶贫到户到人的精确扶贫模式。实现整体脱贫与单独脱贫的有益尝试,让贵州扶贫开发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迈进,让广大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
        丹寨县龙泉镇展良村村民王阿窝有一个蔬菜大棚,上半年卖蔬菜就赚了上万元,她说:“有干部帮扶,房子变样了,收入高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在她家门前,挂着户主姓名和帮扶干部的牌子,做到精确帮扶,目前,丹寨县88个单位、56家非公企业、18所学校3600余名干部职工与3549户贫困户结成“手挽手、一对一”对子,不脱贫不脱钩。在帮扶中,丹寨县明确县级干部每人牵手5户,副县级干部每人牵手3户,正科级干部每人牵手2户,一般工作人员牵手1户,用不同方式帮带贫困户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找到了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和现代产业链之间的结合点,以大量的资金投入助力贫困地区的经济起飞。
        叶韬表示,以前扶贫开发大多以大区域扶贫为主,实施整村、整乡甚至整县推进,扶贫开发产业在一个大的区域内开花结果,惠及广大贫困农民。由于扶贫龙头企业数量实力不足,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能力弱,仅靠财政扶贫资金难以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
        而今年,贵州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实行‘六个到村到户’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扶持,提高扶贫效率。如今,精准扶贫工作在全省展开,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贵州4000万人民迎着决战贫困的号角,奋力攻坚,书写奔向同步小康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