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后续扶持助“新市民”稳脱贫

21.08.2020  13:57

贵州铜仁:后续扶持助“新市民”稳脱贫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洪涛、吴思

  从“扶贫车间”到“锦绣坊”,从“微工厂”到“微课堂”,从“积分超市”到“爱心驿站”,从“五分钟干部”到“暖心大姐”……走进贵州省铜仁市百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随处可见安居乐业的景象。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搬迁微工厂产业园内,贵州景航服装有限公司员工在包装衬衣(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十三五”以来,铜仁市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近30万人。在后续扶持工作中,除扶贫、移民、农业等部门外,该市还广泛发动工青妇等多方力量,共同破解就业、增收、融入等难题,携手助推“新市民”稳定脱贫。

   圆梦:一次搬迁实现“三大跨越

  铜仁市位于武陵山区腹地,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易地扶贫搬迁主战场。“十三五”以来,铜仁市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4个,搬迁群众29.36万人。

  根据当地实际,铜仁市将西部印江、思南、德江等发展基础较差的6个县约12.55万贫困群众,跨行政区域搬迁到条件相对好的碧江区、万山区等市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搬迁人数占全省跨区域搬迁规模的54.3%,居全省第一。

  搬出大山是第一步,后续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就业问题。铜仁市各地通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分类解决各年龄段劳动力就业问题,“乐业”局面逐渐形成。

  在碧江区裕国香菇产业园的香菇大棚内,采菇、运菇的工人有序忙碌着。“这是第二茬香菇,上一茬香菇卖了1万多元。”在自家大棚里,37岁的搬迁户黄乾芳言语中透露着喜悦。

  他老家在200公里之外的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几亩薄田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夫妻俩只好到广东、福建等地打工。前年搬迁到铜仁市区的安置点,一家5口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子。

  去年,他申请了2个大棚,现已基本掌握香菇种植技术。“离家近,还自由,公司保底回收无风险,算下来收入并不比到沿海打工差。”黄乾芳说,老家的旧房早拆除了,复垦后种上了空心李,“大棚里忙得很,根本没时间回老家”。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搬迁微工厂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圆了‘山里人’的‘城里梦’。”碧江经济开发区政务服务代办中心副主任杨文宣说,像黄乾芳这样的移民实现了“三个跨越”:地理位置上,实现了跨行政区域搬迁的跨越;身份上,从“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职业上,从收入不稳定的“打工者”变为了固定的“产业工人”。

  今年以来,铜仁市通过“留雁行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外出返乡人员就业难题。“我们产品面向非洲市场,订单影响不大,现在正准备扩大规模。”贵州倍易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向宇说,公司有员工2000多人,其中复工复产后新招外出务工返乡人员1592人,约1/3是贫困户。

  此外,铜仁市还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785万元,扶持创业480余人,带动就业1200多人,开发“短、平、快”创业项目635个,带动就业9400余人。据铜仁市生态移民局统计,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家庭户均就业1.89人,无零就业家庭。

  筑梦:社区“管家”为“新市民”分忧

  “工会核实情况后,和我一起去协调。对方很配合,承诺今年8月之前补齐拖欠了我半年多的工资。”铜仁市矮屯社区搬迁户凡黎说,社区工会的维权服务让她感受到了“新家”的温暖。去年12月,她从一家美容机构辞职,结果却被扣压了7000多元工资。多次讨要无果后,她向工会求助,没想到很快解决了。

  矮屯社区工会副主席黎璇介绍,社区安置了1.1万余名搬迁群众,安置点2018年11月成立了社区工会,开设“信访维权窗口”,设立“职工心灵驿站”,并安排专人定点办公,及时解决老百姓诉求。目前,工会有会员1900余人,已帮助困难群众协商解决纠纷16起,涉及226名搬迁群众,帮助追回工资87万余元。

  这是安置点社区“管家”们为搬迁户排忧解难的一个案例。从就业到维权,从就医到就学,一系列贴心服务让“新市民”加快融入城镇新生活。

  2019年11月1日,贵州铜仁市碧江区矮屯社区内铜仁市第二十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图书室看书。新华网 周远钢 摄

  “两个孩子都报名了绘画班,周六上课,已经学了两个多月了,在老家可没有这个条件。”在矮屯社区“青年之家”等待孩子下课的“新市民”冉冬梅说,她的老家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深山里,孩子上学走路要1个半小时,搬迁后走路上学只需要10分钟,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这在老家想都不敢想。

  “专门针对社区小朋友的兴趣班,起初没有几个人报名,半年后已经有180多个小朋友报名参加校主持人、舞蹈、绘画、书法等课程。”矮屯社区志愿者王琳玉说,搬迁群众入住一段时间后,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

  目前,铜仁市已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工青妇组织全覆盖,设立工作站124个,选配专职人员368人,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08人,配齐西部计划志愿者279名。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安置点通过“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儿童之家”“妇女之家”“春晖社”等阵地开展困难帮扶7600多人次,调解矛盾纠纷2540多件,帮扶群众1万余人次,为群众办理好事实事2.6万余件。

   追梦:搭“五桥”建“五家”稳脱贫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铜仁市一系列“搭桥”的做法成为破解疫情“加试题”的新钥匙。

  铜仁市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坚持党委领导、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工青妇为主体、其他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服务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复课之前,很多学生只能在家上网课。“我们辅导不了孩子,多亏志愿者老师的帮助!”铜仁市石阡县汤山街道平阳社区搬迁户吴芹说,女儿现在上一年级了,性格有点内向,疫情期间,县里组织的志愿者上门教孩子学习、做游戏,解决了大难题。

  据铜仁市扶贫办摸底调查,受疫情影响,已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较上年度增多,外出务工人员稳岗率不高,而外出务工收入约占其家庭总收入的七成左右。针对此现象,各安置区进一步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摸排,精准、动态掌握贫困劳动力务工情况,尤其加大了对“二次返乡”人员进行跟踪监测。

  最近一段时间,江口县梵瑞社区搬迁户、可可眼镜厂的老板陈勇忙得不亦乐乎,用他的话讲“很有成就感”。疫情发生后,他决定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利用常年在外学到的技术、经验在本地创业。复工复产后,他积极组织小区群众开展岗前培训,解决就业300余人。“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就业、顾家两不误。”陈勇说,感谢社区搭建的平台。

  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搭“连心桥”建温暖之间、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如今,致力于解决“稳得住、能致富”的各项后续扶贫措施正在铜仁市易地扶贫安置区落地、扎根、开花。

  “在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带领群众同步迈向全面小康征程中,各级组织从不间断、更不会缺席。”铜仁市委组织部部长赵继红说。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