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山挡不住 天堑变通途

23.12.2015  11:40

2015年,注定在贵州交通建设发展史册留下厚重的一笔。“十二五”圆满落幕之际,贵州即将实现全省88个县(市、区)全部通达高速公路的宏伟目标,成为“县县通高速”西部第一、全国为数不多的省份。

筑路前行 打破瓶颈

地处西南腹地兼具“地理枢纽”特点的贵州,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要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必须从时空上改变区域位置,与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快速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贵州公路加快建设,通车里程开始攀升。然而,那时的贵州仍然没有一条一级公路。直到1986年,我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阳至黄果树汽车专用公路破土动工。

5年建设风雨兼程,1991年,贵黄公路竣工通车,沿线群众奔走相告,激动不已。这一年,贵州交通因一条路迎来了一次新转折,攀升至一个新台阶。

这条全长130多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它的贯通让“路通则百通”的成效立显,它不仅是一条旅游路、更是一条经济路、幸福路。

从建成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到全省县县通高速公路,始终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离不开历届省委、省政府对交通建设的殚精竭虑。

贵州各族人民始终抱着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炽烈心愿,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交通发展更要步步紧跟。

如何才能突破交通瓶颈的制约?”省委、省政府把交通建设视为一条不追赶就会被困住的“突围之路”。

数据能佐证。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的30年间,全省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20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30年完成投资总和的260倍。

但,这还远远不够。先天不足的贵州交通,需要奋力攀高,方能跟上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

高速公路 奋力突围

2008年,我省提出实行“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启动县县通高速公路的规划编制工作。

2009年初,《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实施,规划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关于力争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各项安排部署十分明确,全省上下争先“动起来”,从项目资金、土地拆迁、前期工作等保障方面多管齐下抓落实。

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正式提出后,在2012年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定位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提出“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旗帜鲜明地亮出大力支持贵州交通建设的国家态度。

当机遇来临,必须踮起脚尖,奋力一跃。

为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12月中旬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高速公路三年建设会战。

打响此次会战,为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速”增添了更强劲的动能。

创新理念 借力发展

对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发改委等国家部委从资金、政策、要素保障上不断给予倾斜和支持,为县县通高速迎来了生机。

省委、省政府在自身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举全省之力统筹运作,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为高速公路会战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然而,贵州省高速公路三年建设会战实施方案显示,2013年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要完成总投资4000亿元。

为破解此难题,贵州把“借力发展”作为解决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一剂“良方”。

2013年4月,贵州召开全省高速公路招商引资推介会,推出高速公路招商引资项目15个共960.1公里,总投资约944.1亿元,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中国交建、中国铁建、四川路桥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贵州高速公路建设。

成功借力的重要支撑,还包括了贵州用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交通项目建设的筹融资模式。

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确保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贵州相继探索出“BOT+EPC”模式,即在BOT项目基础上,实行EPC总承包模式建设,以及“BOT+EPC+政府补助”模式,即对经测算运营亏损的高速公路项目,在建设期由政府进行补贴。

新模式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缩短建设工期,利于成本控制,最大限度激发了企业参与投资、大干快干的动力。”采取了BOT+EPC模式建设的贵瓮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胜利深有感触。

创新理念,借力发展,为贵州最终比原计划提前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贵州采用BOT模式建设高速公路1589公里,吸引企业投资1770亿元,超过总投资的1/4。

高山挡不住,天堑变通途”。今年年底,贵州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5100公里以上,实现全省88个县(市、区)全部通高速公路目标,高速公路将覆盖全省规划的5个1000亿元产业园区、10个200亿元产业园、20个100亿元产业园区以及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县县通高速,贵州“加速度”。这不仅是我省交通发展破茧成蝶的最好写照,更为我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后发赶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刘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