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贵漂”族 小小的肩膀承载大大的梦想

01.06.2015  13:58

这群孩子来自河南郑州,与1500公里之外的贵阳结缘,是因为足球。

 

今年刚满8岁的周格平,和他的10多个小老乡一样,大概是最年轻的“贵漂”族了。这群孩子来自河南郑州,与1500公里之外的贵阳结缘,因为足球。

周格平的父亲是一名足球教练,“因为没赶上好时候”。于是,年幼的儿子便肩负起了延续父亲足球梦的重任。

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上,贵州一直是一块贫瘠之地。直到2012年,陕西人和俱乐部西迁贵阳,贵州人和国酒茅台俱乐部成立。

2015年,贵州人和俱乐部在河南郑州挑选出10多名足球苗子,将孩子们安排在传统足球名校——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进行培训。今天,没有父母的陪伴,这些河南孩子即将在异乡度过第一个儿童节。

小小“贵漂”族

教室——球场——寝室,孩子们三点一线的生活,全部发生在校园里。早上7点,闹钟响起,在生活老师的催促下,周格平和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跳下床,穿衣洗漱,吃完早饭后,孩子们背着书包走向百米之外的教室,开始一天的晨读。

周格平和他的小老乡们被分散到不同的班级,以便能迅速让他们和本地孩子融入在一起,避免出现小团体。这个新来的河南“留学生”,很受班上同学喜欢:热情大方、乐于助人、普通话说得好……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球踢得好。学校每个班都有足球队,周格平自然是作为班队的主力,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足球联赛。

周格平每天放学之前的学习生活,和别的学生没什么不同。区别就是,放学之后,他要回寝室换上球衣球鞋,开始每天的日常训练。然而,对于周格平来说,和别的孩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不能用手机。

刚开学,手机就交给了生活老师保管,只有遇到特殊情况和周末的时候,老师才会把手机发还给他,和父母打一通电话。

周格平上一次见到妈妈是五一节期间,爸妈带他去了河滨公园和黔灵公园,下一个团聚日,只有等暑假了。因为按规定,家长每学期只能来贵阳探望两次。于是,每周的电话粥,就成了孩子的又一个期待。

学习和训练之余,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电脑游戏的时候,周格平只能在寝室的电视机房里看看动画片。过早的住校生活和准军事化管理,让这些原本应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早早学会了独立,除了洗衣服和做饭,其他事情都要靠自己完成。

踢球,为了路更广

因为年纪尚幼,孩子们自然不知道自己被寄予了多大的厚望。2015年,贵州人和俱乐部在河南郑州选拔足球苗子。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长期以来,中国球员的特点南北分化明显:北方球员以身体著称,南方球员则以细腻的脚下活行走天下。

引进这批北方苗子,旨在培养出身体和技术兼备的球员,成为俱乐部今后的重要后备力量。然后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周格平的父亲是一名足球教练员,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职业球员。于是,懵懂的周格平在被父亲带上球场踢了一场球之后,就被选中了。

尽管贵州方面声称就读的是当地的名校,且所有费用全免,但一想到自己的心头肉要被送到千里之外,妈妈自然持反对意见。

但摆在面前的现实,却又是如此现实:河南是人口大省,现有的高校无法容纳庞大的高考大军。成绩中等的孩子,往往要经过地狱式的复读,才能考入省外的普通高校。

于是,踢球便成了一条不错的出路,就算踢不出来,也能继续读书,或以特长生的身份优势报考体育院校。

这群孩子踢到13岁,即可在中国足协注册,和俱乐部签培训协议,到16岁就能签工作协议,开始挣钱。

在送孩子来贵阳之前,许多小球员的家长都曾多次来考察:贵阳话属北方语系,交流无障碍,气候宜人,住宿条件不错,就读的实验二小也的确是当地的名校,文化成绩有了保障。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出路,家长们终于还是把孩子送到了贵阳。

小小的肩膀,大大的梦想

烩面、胡辣汤、油馍头……数起老家的小吃,小球员于泽开始咽口水。每天的训练,本地的孩子都有家长站在场边伺候着,拿着饮料矿泉水,随时准备给孩子送去。这个场景总会让于泽心酸。

有时候,某个孩子因为想家哭了,就会连带着整个寝室的跟着一起哭。一时间哭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但更多的时候,这群孩子绝对比同龄人懂事太多,也承受了太多。

尽管都有名字,孩子们相互之间更喜欢用各自球衣背后的号码来称呼对方,反而教练员都是称呼他们的名字。对于这群孩子来说,学校的足球教练管红兵就是他们的老爸。

经历了四任校长,搞了十多年足球,带出了多名职业球员,这样的资质,让管红兵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

大到球场上的训练,小到什么时候能喝水,管红兵眉毛一皱,孩子们立马低头不语,静待命令。

在苛刻的管红兵看来,这群孩子中目前有三到四个优秀苗子,有很大潜力成为职业球员,至于其他孩子还待观察,毕竟年龄还小,成长空间很大。

在训练对抗赛中,管红兵让自己带的由本土小球员组成的二队来对阵“河南队”,结果,身体条件明显出众的“河南队”却输给了兴趣班出身的“本土二队”,这让河南孩子们很沮丧。

你们背井离乡来到贵阳,连业余二队都踢不赢,今后还想踢职业?”一名教练员趁机激将道。孩子们远道而来,太不容易,更多的时候不得不增加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尽管这有些残酷。

儿童节前夕的校园球场,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儿童节排练舞蹈。孩子们踩着脚下的足球,看着眼前身着节日盛装的同学们,一张张小脸茫然。

这是孩子们离家后的第一个儿童节,也是第一次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节,训练依然是这一天的主要内容。他们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除了“读好书”,还要“踢好球”,只因肩上承载的梦想。

文/本报首席记者李易霖 图/本报记者杨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