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三八理发店70年记忆与情怀

04.04.2016  09:58

理发师正在理发。罗禹摄

老式吹风机已经使用了30多年。罗禹摄

    在贵阳,有一家理发店名为“三八理发店”,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创立至今,已经营70多年。这家理发店确实有意思。门前没有闪亮耀眼的滚动霓虹,室内也没有俊俏靓丽的年轻理发师,它深藏在巷子角落,招牌泛黄陈旧,外墙污迹斑斑,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可就是这样一家其貌不扬的理发店,曾接待过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70年来更是承载了许多贵阳人的记忆。现在,请随记者走进三八理发店,寻觅与它相关的故事吧。

    原来叫“红梅”,邓颖超笑着说何不改为“三八理发店

    在云岩区永乐路与中华路交叉口,沿着永乐路向前走100米,在道路的左面,抬头即可看见“三八理发店”几个大字。走进理发店,岁月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一切都显得那么怀旧。

    不足80平方米的店里,店员们统一穿着白大褂,干净、整洁。没有理发工具的噪音,也没有那些时尚新型理发店里流行音乐的喧闹,显得很安静。火炉上的蒸缸,装满白色毛巾。一名员工正在给一位客人吹头发,手里拿着的据说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老式吹风机,声音小得如同蚊蝇。

    一位老顾客告诉记者,历经几十年的岁月洗礼,理发店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难得”。

    对于这间理发店,记者心中充满了疑惑。理发店老板魏清华一一向记者进行了解释。

    “三八理发店”创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刚开始的时候,该店有个很女性的名字——— “红梅”,是贵阳少有的国营理发店,在贵阳理发店中很有名气。

    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来到贵阳,在“红梅”理发店理发,因为看见店里的员工都是女性,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颖超就笑说,这里都是女性同胞,何不叫“三八理发店”?于是,店名就真的改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后来,国有企业改制,“三八”面临要么关闭,要么由私人接手两种命运。1989年,对理发店投注了许多青春和记忆的魏清华在妻子的支持下,咬牙将店承包了下来,完成了由领工资到发工资的角色转变。而两口子对理发店的感情随着后来一手一脚经营,更是与日俱增。

    这里有奋斗、青春,还有感情

    承包“三八理发店”后,因为理发技术和设备较差,魏清华夫妇担子很重,事事都得亲力亲为打头阵,一度被压得快喘不过气。

    当时贵州还没有焗油这种技术,为了赶上时代,魏清华就去上海、扬州等地观摩,学习人家是怎么做的。但别人不告诉焗油的配方,魏清华就自己摸索,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终于学会制造焗油,回贵阳后,再教给店里的新老员工。在魏清华看来,这是一段充满心酸,但又很幸福的岁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贵阳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时尚有个性的理发店,作为传统理发店的代表,“三八”受到了很大冲击。当年最鼎盛时,店里曾有33名理发师,如今,减少到了13名。

    魏清华说,因为高额的成本,“三八”早已不景气,每天仅靠一二十个顾客光临勉强维持。“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我也60多岁了,在这里回忆太多。”魏清华说,传统手艺不能丢失,现在像“三八”这样的传统理发店已经很少了。

    记者注意到,“三八”的卫生服务十分周到,店里所有的毛巾每天晚上都要拿来浸泡,一律用高温消毒。一般男士理发要用三四张毛巾,女士理发要六七张,每张只用一次,绝不重复使用。烫发时,则要先用杠子把头发卷起来,再用热毛巾包在头发上,以防伤发。理发师还会给客人修面,免费按摩。顾客来的时候有欢迎仪式,走的时候也有送别仪式。

    “这些就是我们的特色,我们想让它传承下去。店员们也辛苦了这么多年,不能说放弃就放弃。这里有许多东西,比如奋斗、青春,还有感情。”魏清华说。

    员工年龄最小的34岁最大的60岁

    如果说老板是因为投入太多情感而舍不得放弃的话,对员工和顾客来说,又是另外一个原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对在“三八”工作多年的员工,还是经常光顾的顾客来说,三八理发店给他们的感觉都可以浓缩为一个字——— 家。

    记者看到,店里的员工和老板相处融洽,宛若家人。没客人时,大家就围在火炉边,聊天、看电视、开玩笑。店里的员工,来自各个地方,有外省的,也有省内各市县的。年纪最小的员工叫徐容,今年34岁,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年龄最大的是60岁的杨立珍,从1991年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理发。

    “已经干了25年咯,舍不得离开,离开反而会空落落的,就想一直呆在店里,直到自己干不动为止。”杨立珍笑着说。

    采访中,每一个员工只要谈到离开店,就会露出伤心的神色,都说舍不得,这里就像家一样温暖。

    光顾“三八”的顾客各个年龄层的都有,但是大多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这些顾客几乎已经在“三八”理了大半辈子的发,有的顾客甚至从童年一直理到高中、大学,一直坚持。

    55岁的罗文就是一个典型的老顾客。他说,自己已经在“三八”坚持理发30年了,第一次在“三八”理发,是被店里员工的老手艺给吸引的。之后每个月来一次,有时没在贵阳,也要等回到贵阳之后,专程来“三八”理发,“习惯了,已经舍不得了”。

    记者还看见一位年轻人正在陪一位面带笑容,表情祥和的老人理发。

    老人名叫刘贵生,今年70岁,已经说不出话了,旁边的年轻人是他的儿子刘伟。每过一个月,刘伟都会陪同老人在“三八”理发。刘伟告诉记者:“父亲每次来都会剪一样的发型,而且只要一个师傅剪,每个月头发长了,就一定要来这家店理,久而久之,我也来这里理,自己喜欢的发型他们都会。

    据魏清华讲述,每到过年的时候,很多老顾客看到店里生意不好,除了照顾生意外,还会送来猪肉、酒等聊表心意。岁月的长河静静地往前流走,也许不知道“三八理发店”还能坚持多久,但是留给人们的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美好回忆。

    “三八理发店就是一个浓缩的老贵阳,每当走进店里,轻易地就勾起了儿时的回忆。”60岁的老顾客陈大伯说。(陈燕 记者 任莉)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