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乘“云”而上 借“数”转型

25.10.2018  13:12

  工作人员在贵州航天电器有限公司“柔性智能制造车间”内调试设备(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新华社贵阳10月24日电(记者潘德鑫、吴斯洋)位于贵阳市互联网金融特区大厦里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目前,交易所在全国有近4000家会员企业,已接入225家优质数据源,经过脱敏脱密,150PB的数据、涵盖30多个领域的近20000个数据产品可在此定价交易。

  2013年以来,作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的贵阳市,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积极培育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深入挖掘大数据应用价值,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乘‘云’而上、借‘数’转型”的发展新路。

  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开幕(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投石问路 破局筑梦

  “没有能摸着过河的‘石头’,只能‘投石问路’。”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市场总监唐琛介绍,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大数据交易所,没有任何交易模式和交易规则可借鉴,只能先行先试,“刚起步时,外界很关注,但质疑也不少”。

  和交易所一样,在贵阳大数据发展初期,“为什么”“凭什么”的困惑和质疑也同样存在。

  长期以来,“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贵阳享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的美名,但却“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2013年,贵阳市GDP、人均GDP分别仅为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67%和47.1%,经济结构不优、实体经济不强、转型升级任务重。

  这是8月1日无人机拍摄的货车帮贵阳物流数字港停车场。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面对“生态要保护,发展要提速”的现实,环境承载能力弱、产业基础薄弱的贵阳该如何破局?可供选择的路径似乎只有一条——创新驱动。

  “互联网时代给了贵阳一个难得的机会,大数据为贵阳生态保护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贵阳市委市政府认为,大数据是高科技产业,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对自然资源、工业基础、物流条件依赖较小,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由此可直奔信息化最前沿,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参观者在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参观了解贵州大数据企业发展概况(2015年12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而欠发达的贵阳“抢跑”大数据也有先天优势:稳定的地质构造、凉爽的气候、充沛的电力都有利于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

  认准了方向就坚决往前走,2013年以来,贵阳创新机制举措,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搭平台引人才,不仅创造了中国大数据领域的多个第一,也吸引了英特尔、戴尔、阿里巴巴、华为、京东等世界500强与中国500强企业投资兴业,催生了满帮、朗玛信息、东方世纪、易鲸捷等一大批本地优强企业。

  参观者在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体验刷脸支付(2017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贵州大数据及相关产业产值力争在2025年突破万亿元
  新华社贵阳11月8日电(记者潘德鑫)根据近日印新华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到贵州省考察
  11月3日至4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率世界银行考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