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修建畅通的行洪“动脉” 让城市远离内涝

23.07.2014  09:16

  7月22日,阳光遍洒贵阳,暌违多日的晴好天气重新来临。上午十点,陕西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往来的人们忙于工作、生活,6天前的暴雨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已逐渐消退。

  就在此时,贵阳市河道管理处设施所所长邱宗良走出办公室,来到与陕西路一墙之隔的贯城河分洪洞入水口,认真查看水位的变化情况。

  “贵阳市整体呈北高南低之势,而南明河呈东高西低之势。地势高低分明、自然落差大的特点,决定了这个城市必须拥有众多行洪水道。”邱宗良指着悬于河面的水文坐标说,要是这些泄洪“动脉”不畅,暴雨中的贵阳就有被淹没的可能。

   暴雨之痛

  催生行洪设施建设高潮

  “二十年前,每遇特大暴雨,喷水池、大十字,都会成为贵阳的‘必淹之地’。”站在喷水池十字路口,长期关注贵阳市行洪设施建设的市城管局总工程师胡开荣分析着雨水集聚于此的原因。顺着他指尖方向望去:中华北路至省政府、扁井一线,沿延安东路至贵盐大厦、师大一线皆为上坡路段;而喷水池、大十字、市西路则成三角之势,处于明显的低洼位置。

  “水往低处流。一旦遭遇暴雨,无法排走的雨水自然在此聚集。”胡开荣回忆,1996年洪灾爆发时,喷水池、大十字已能够行驶橡皮艇,沿线商场、店铺无不受灾,电视机、电冰箱漂得到处都是。

  自1996年起,饱尝暴雨之痛的贵阳,下决心向肆虐的洪水说不,全面加快了行洪设施建设。邱宗良每天都要检查的贯城河分洪洞,正是当年的重点工程之一。

  贯城河分洪洞位于化龙桥市河道管理处设施所旁边的一块空地上。远望,它犹如一个装着不锈钢架的巨型兽笼,不停地发出轰隆声。近看,只见一个深不见底、直径约6米的大洞正将贯城河的河水“吸食”进去。

  “这条能够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分洪洞于1998年开工建设,在2000年投入使用。”邱宗良说,贯城河分洪洞是当年的国债项目,包括一个节制闸、两个泄洪闸和一个分洪隧洞,投入将近1亿元,隧洞全长3.3公里,设计流量达到每秒100立方米,通过隧洞导流,每遇大雨天气,贵阳北部城区的雨水可绕开中心城区直接排入南明河下游,大大降低主城区的泄洪压力。

  “‘7·16’特大暴雨发生时,分洪洞的水流量仅达到每秒90立方米,这意味着在面对极值考验时,这一排洪设施依然应对有余。”邱宗良说。

   疏浚河道

  畅通行洪“主动脉

  在加快建设贯城河分洪洞的同时,南明河及其支流的疏浚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之前,南明河、贯城河、市西河等贵阳主要河流,普遍存在河堤残缺不全、河底淤泥较深等问题,泄洪排水能力严重不足。”胡开荣回忆,当年贵阳的河道与行洪设施,仅达到30年至4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每逢暴雨洪水很容易漫上河岸,形成城市内涝。

  “为了降服这一条条‘水龙’,贵阳分别于1998、2003、2010、2012年展开了四次规模较大的河道整治行动。”胡开荣说,十余年来,通过集中清淤、建截污沟、加高河堤,南明河的行洪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2012年,新一轮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标志着贵阳治水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朱吉川介绍,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启动了南明河全流域的清淤工作,三江口至红岩桥段共清除河底淤泥一百多万方。

  今年4月,南明河综合整治工程二期启动,市西河、贯城河、麻堤河等五条支流再次获得改造提升。“工程部启动了小河污水厂至五眼桥截污沟改造工程,完成了小黄河两岸截污沟及管道清淤,疏通了贯城河沙河大沟、茶店大沟沉沙井。”朱吉川分析说,随着南明河及其支流的进一步疏浚,贵阳原有河道水容量得到提升,泄洪能力大大增加,而这就是“7·16”汛情发生时南明河始终处于危险水位以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下管网

  疏老建新的真正挑战

  “贵阳虽然成功应对了‘7·16’特大暴雨汛情,但并不意味着城市防洪工作可以松一口气。”胡开荣说,发生大雨时,贵阳部分低洼地段仍出现了积水的情况,这客观反映了贵阳城市排水体系还需继续完善。

  原来,当南明河承担起泄洪“主体责任”时,主城区还有25条排洪大沟发挥着收集雨水的作用。一旦某条排洪大沟被堵或疏导能力不足,降雨就无法及时疏导至主河道,相应区域必然出现积水情况,并引发城市内涝。

  2005年以后,贵阳加大了排洪大沟的改建、扩建力度,先后完成贵棉大沟、虹桥大沟、市东大沟等10条排洪大沟的改造提升工作,但是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贵阳主城区属于典型的老城,不少排洪大沟交杂于居民区内,有些甚至深埋在建筑物下方。”胡开荣认为,单纯地推动排洪大沟改造,不但工程难度大,花费更是不菲,与城市发展的规律已不相符。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排水设施这些地下环节可谓百年之计,它的建设与地上设施相比,更需精心设计、规划,因为后期推倒重来付出的代价更大。”胡开荣认为,当下贵阳要进一步改造提升城市排水系统,应将地下管网建设融于“疏老城、建新城”工作中,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贵阳应加快编制《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并以此为依据,既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区地下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又有针对性地设计、改造老城区排水设施。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暴雨灾害侵袭,有效防范城市内涝的发生。”胡开荣建议说。

  本报记者 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