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全面治理和保护“三口水缸”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08.03.2016  10:56

  本报记者 温烨

  每天,贵阳市城区城市用水总量的60%均来自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这“三口水缸”,而“水缸”里的水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上百万市民的日常生活。

  “截至2015年11月底,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其中,红枫湖部分水域水质达到II类。”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宣教中心主任魏德平告诉记者。

  目前,贵阳市开发利用为城镇生活、生产的蓄水工程有1200多座。主要饮用水源为“红枫、百花、阿哈、花溪、松柏山”五大水库,其中两湖一库,每天向贵阳市城区、清镇市、白云区供水55万吨,供应着120多万市民的饮水。

  近年来,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顺应大局,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优化治水规划和谋略,为贵阳市民珍贵的“三口水缸”保驾护航。

  2007年,贵阳市启动“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工作,提出了两湖一库“2年遏制污染,3年明显好转,5年达到饮用水源Ⅲ类以上标准”的治理目标。截至2012年底,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已基本实现。

  2013年,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五年奋斗目标:明确到2017年,两湖一库流域生态系统有所改善,湖滨缓冲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流域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水环境保护预警和应急系统建设基本健全;两湖一库污染负荷大幅度消减,环境安全隐患基本消除,水质稳定在Ⅲ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力争达到II类;入库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围绕这一目标,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总揽规划、科学布局,制定计划、分步推进,以点带面、逐步实施,保护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加大两湖一库饮用水源保护治理是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饮用水源保护和治理模式。其中,对水资源依法实施统一管理,实现了“一家牵头,合力治水”;把治理和保护两湖一库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了“专业审理,依法保水”;对两湖一库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资金及技术资助,实现了“依靠社会,全民护水”。

  魏德平介绍,通过精准项目治理,科学根治污染源,难点污染源治理有所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内源污染壁垒,治理试点工程已在阿哈水库启动,且成效明显,有望在两湖一库推广。”他说,通过试点建立村民自治护水机制,辐射带动湖库周边村寨及居民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护水行为,比起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治理的良好愿望来,村民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保湖护水显得更直接、更具体,成效也更明显,90%以上的村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加入保护饮用水源行列,发展壮大了志愿者队伍,成为保护水源生态环境的一支生力军。

  “我们针对垃圾沟、臭水沟等进行沟渠生态恢复。在水植恢复、生物固土后安装透水槽等方式来恢复生态,在水体的自然净化后进行二次净化再流入两湖中。”两湖一库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水,还进行人工湿地治理。

  2015年,贵阳市启动、实施或完成了阿哈水库底泥环保疏浚实验项目、阿哈水库金钟河入湖段清水型生态治理项目、红枫湖百花湖自动监测站项目、湖面漂浮物打捞船采购项目和阿哈溢洪道修复工程项目等5个重点项目,完成红枫湖周边麦包河流域治理项目、生物多样性基地建设项目、水淹区调整项目等5个在建项目的收尾工作,指导推动滴澄关人工湿地、萝卜哨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5个年度常规运行维护管理项目,加快推进天峰磷石膏清运、白云区宋家冲等2个在建扶持补贴项目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