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各学校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 为未来“加分”

16.12.2014  13:34

  图为学生在进行科技作品创作。(资料图片)

  开放式赛题设计,靠创意和团队合作取胜,12月4日-12月7日,2014年DI青少年创新思维国际邀请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25个省市和美国等7个国家的3000余名青少年同台竞技,堪称创新思维的盛宴,最终贵州有3支队伍荣获比赛一等奖,取得2015年5月在美国田纳西州举行的全球总决赛资格。

  作为DI全国赛升级为国际邀请赛的首次赛事,本次赛事同时也是贵州省加入DI中国区后首次参赛,贵州省派出包括贵阳实验二中、贵阳十中等5所贵阳学校在内的6支代表队参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使得外界开始更多关注贵州教育,尤其是“排头兵”贵阳教育的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贵阳实验二中:

  活动促发展 用想象力通往目的地

  “从9月份参加培训会初识DI,到学生报名组队、分组进行创意训练,再到参加省赛、首届国际邀请赛,学生们用想象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得到很大的成长。”12月10日,谈到带领团队参赛获奖的经历,贵阳实验二中DI项目指导老师阮友智说,“在这过程中,老师更多是旁观者,学生在活动中是绝对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去探索和突破”。

  先用木材、扑克牌、胶带设计并制作一个结构,保证结构在部件被移走一大部分后能够承受4.95千克的重量,再创作一个表现物品改变面貌的故事,结构部件的移除要同时用行动和创作的故事表演来呈现……说到几天前刚参加的DI结构类挑战赛,贵阳实验二中初二(16)班学生陈瑞龙这样描述他参加的赛事,眼里充满神采。

  成为DI参赛者一员,对一向爱好参加各种赛事的陈瑞龙是顺理成章。“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挑战性更大,互不相识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再根据要求设计结构作品和表演内容,我们都要自己做主。”陈瑞龙说,参赛前,为了提升团队默契和作品质量,团队成员经常需要一起熬到晚上十点过。

  “但与付出相比,收获是更大的。”团队成员刘腾达补充道,在国际邀请赛比赛过程中,团队学到了不少外国、外省团队的经验。

  “组织学生参加DI创新思维大赛只是实验二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代表。”实验二中副校长袁冰说,长期以来,实验二中一直致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基础性工作,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把DI项目做成学校的一个推广课程,同时继续做好机器人马球示范点、科普剧的打造,帮助学生打开创新思维,更好地成长。”袁冰说。

   贵阳十九中:

  玩的不只是机器人,是高级思维能力

  11月8日,贵州省第二届青少年学生机器人竞赛落下帷幕,在全省9个市州100多支队伍角逐的五个项目中,贵阳十九中一举包揽初中组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和《绿色城市》机器人竞赛两个冠军。

  事实上,不只是本次比赛,贵阳十九中曾多次派出学生参加各类机器人大赛,成绩十分突出。“学生看似在玩机器人,实则不然,学校更多的是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贵阳十九中信息技术老师王宸说。

  2012年,以参加云岩区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为契机,贵阳十九中第一次买入了6套机器人和1套3D仿真软件,开始接触机器人教育培训。“当时只有8名学生和1名老师,所以社团名称最后确定为‘8+1>9’信息技术社团,意为集合创意力量收获更多。”王宸说,“随着社团的壮大,我们开始考虑更进一步的能力培养。经过思考,在培养初级社团成员上,社团采用‘老带新’模式,即由学生担任的社团团长和具体项目负责人带新入社团的学生,培养学生团队领导能力;在优秀学生的培养上,逐渐引导学生学习Ja va、C语言等专业程序,进而通过写程序、开发软件、制作宣传片等方式,锻炼学生应用思维能力。

  “目前,学校排考场的软件就是社团成员开发的,包括学生成绩质量分析、分数段统计等多种功能。”王宸说,如今,依托信息技术社团,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爱上动手搭建机器人,高级思维能力也同步得到锻炼。

   贵阳三十中:

  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增强实践能力

  “对三十中而言,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科技活动是抓手。学校已将科技活动定位为发展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并已纳入发展规划,希望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月10日,谈及创新精神培养,贵阳三十中校长李文黔说。

  老贵阳都知道,位于云岩区三桥——马王庙片区的贵阳三十中,是一所典型的城郊接合部学校,生源包括城镇居民、厂矿子弟、农村学生以及近1/3的新市民子女。

  “学校每年有一半毕业学生毕业后会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因此必须结合实际,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为部分学生进入社会进行适当能力铺垫。”李文黔说,为此,从融合科技元素,引入建筑模型、航模教育开发校本课程,到组织机器人等各种社团汇聚创新活力,再到参加求知计划培养学生实用技能,贵阳三十中设置了一整套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该校获得国家级模型比赛裁判员证书的有11人,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13人,已初步构建起一支科技活动辅导员队伍。在这支队伍的带领下,该校先后被评为贵阳市科技活动先进学校、2014年度贵州省优秀科技体育学校。

   贵阳十中:

  让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加分

  说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除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之外,还不得不提到贵阳十中在高中教育环节的重视和贡献。

  作为贵阳早期的全国信息技术示范校之一,从设立陶艺作坊、彩绘作坊,到率先买入10套乐高机器人RCX系列,组织学生参加2002年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冠军,贵阳十中从2001年开始,就以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重视创新教育的“老牌”学校。

  “在多数人看来,十中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普通,学生家庭条件也普通,很少有条件有机会能接触到激发创造力的科技资源。”贵阳十中副校长吴晓东说,也正是因为这种“普通”,让学校更加努力地搭建科技活动平台,并尽可能多地争取优质资源,弥补某种程度上的“缺憾”。

  吴晓东举了个例子,最近,贵阳十中作为试点学校,率先引进了机器人马球项目,把传统体育运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平衡技术、团队协作能力和技战术。

  “项目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也为他们探索科学知识提供了思维载体。”吴晓东说,更重要的是,项目已与国内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学校合作,优秀学生将有机会通过此项运动进入大学求学,这无疑为学生的未来增加了另一种可能。

   云岩区少年宫:

  校园外“零门槛”的科技创新课堂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能力的“第一课堂”,那么作为校外教育基地,少年宫则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链条上不可或缺的有力补充。云岩区少年宫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作为贵州省唯一一家由科协直接指导建立的青少年科技工作室,自2011年成立以来,工作室一直致力于设计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科技科普活动。”云岩区少年宫主任罗雯说。

  从开展“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走进校园”活动,普及青少年机器人教育专业水平,到开展“求知计划”,派少年宫科技辅导员到各校培训新市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再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能力竞赛,近年来,云岩区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作用日趋明显。

  据云岩区少年宫专职科技辅导员邓朝云介绍,不仅如此,工作室还联合云岩区教育局等单位,共同推出了航空、航海模型,建筑、车辆模型、机器人等科技活动比赛。仅2014年,云岩区就有35000名学生参与不同类别的科技活动。

  “下一步,少年宫将在全区实行‘四点钟’科技课堂走进校园免费培训活动,将机器人马球、小鲁班机器人、悠悠球教育等科技项目带进校园,不设任何‘门槛’,帮助学生零距离感受科技、在实践中创新和成长。”罗雯说。

  本报记者 黄秋月

   名词解释:

  DI是英文“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缩写,原意是“目的地想象”,现在是头脑创新思维竞赛的简称。通过全开放的比赛形式和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DI协会总部设在美国,目前全世界已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参与DI赛事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