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 奋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18.01.2017  00:03

  筑城广场全景 

  王鲁铨

  黔中腹地,森林之城。作为我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贵阳知绿、护绿,更懂绿。

  本世纪之初,贵阳就先于全国其他城市探索循环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此在贵阳起航。

  此后贵阳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全国十大低碳城市”。

  2012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首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规划。贵阳明确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贵阳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咬定目标,奋勇向前。

  此后的五年间,蓝天、碧水、绿地、田园、清洁五大保护计划在这片土地上实施,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节能减排、林业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程得到全面推动。

  此后的五年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成为贵阳新一轮发展的“王牌”,成功抓住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以发展大数据为突破口,让创新驱动落地生根。

  此后的五年间,贵阳生态产业渐成规模、生态文化氛围良好、生态制度基本确立……爽爽贵阳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从42.3%提高到45.5%,2016年达到了46.5%,基本保持了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3年开始,以每年近10%的速度攀升,位居全国重点监测城市前列。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贵阳再次登高远望、创新突破。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贵阳市发展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一个目标、三个建成”,“一个目标”, 即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三个建成”,即建成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在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围绕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任务,如期建成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力争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成了贵阳的一路前行目标。

   五年辉煌

     不负一城山水 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

   成 绩

  2013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为44.2%,贵阳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6.2%,在第一阶段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第1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014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为44.5%,贵阳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015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2%;城市(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5%,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创历史新高;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优良率达到95.6%,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全市16个县级以上和39个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举 措

  机制创新走出别样路。创新法制体系,在全国首创施行《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创新司法体制,先后成立贵阳市法院生态保护审判庭、清镇市法院生态保护法庭,市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清镇市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以及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形成生态保护“两庭三局”的司法体系;创新行政体制,先后成立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贵阳市水务管理局等政府工作部门;创新考核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分值在全市综合绩效目标考核中的占比最高超过10%。

  产业转型铸就新基石。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坚决淘汰小火电、小水泥等落后产能546.8万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规模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成了一批资源利用效率高、产业优势突出、生产过程无公害、产品效益明显的生态产业生产基地。

  三方联动聚执法合力。按照“常态协作、资源共享、互助共建”的原则,在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实现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的有效衔接,实施行政案件的司法介入机制。通过广泛宣传法规、设立举报途径、建立激励机制,整合12369、12319市长(政府)热线公众服务指挥中心,督促群众诉求得以解决,,发动公众和相关组织积极参与,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受益的合力。

  公园城市描绘爽贵阳。实施绿地保护计划,实施增绿添彩工程;强化森林存量保护,落实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对516.63万亩森林实行区域高压严管;实施“千园之城”建设,依托环城林带、河湖湿地、城市山体等特色资源,建设森林、湿地、城市、山体、社区公园,实现“一园一特”、“多园多彩”来统筹城乡绿化。

  污染防治绝不手软。实施蓝天保护计划,实施“车、油、煤、气、尘”等专项治理;实施碧水保护计划,有效治理“两湖一库”、乌江流域息烽河,集中式饮用水源、南明河及其支流等水质明显改善;实施田园保护计划,完成清镇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工程、小河区含铬废水处理工程。

  环境数据聚成“生态云”。通过采用“网格化布点 多元数据融合时空数据分析”的模式,通过大范围、全面性的布点,对大气、水、声等环境数据进行全面、连续、有效记录,打造生态大数据环境监测网络。25个林业管理系统整合升级为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森林资源监管、森林培育、林业产业四个系统,建成贵阳市智慧林业云平台。

  全民参与提升获得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推动“绿丝带”志愿服务常态化,激发广大市民对贵阳的认同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让生态文明进家庭、学校、社区、机关、企业,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未来愿景

    创新突破重围 绘就生态贵阳新名片

  目 标

  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红线区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显著恢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

  资源环境约束得到有效缓解,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生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效果,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4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初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力争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石漠化综合治理率达53.9%。

  全社会牢固树立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化氛围良好,低碳文明意识风尚和消费习惯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成熟运行,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补偿等各类环境经济制度运行良好,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

   路 径

  建立“大数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贵阳市生态委正在积极推进“生态云”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一个评价体系、三大监测网络、两大平台”。一个评价体系即形成贵阳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三大监测网络包含建设贵阳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网络、水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和声环境综合监测网络;两大平台分别为基础软硬件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在传统环保监测的基础上,采用“网格化布点多元数据融合时空数据分析”的模式,在全市范围内,以各乡镇(城市区域可以在各街道)为网格单元,获取实时、全面、高密度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水污染物数据及噪声数据。目前,生态大数据已在乌当区展开试点,试点完成后,乌当区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网格化环境质量信息将进行全面、连续、有效记录,将第一时间发现并定位污染源,为数据共享及交换以及后续扩展应用的数据提供支撑,还能对区域内产业结构和城市管理提供分析。该试点项目已在“2016年贵阳国际马拉松赛”上使用,成为国际上第一个且是国内唯一一个将生态大数据融入赛事的国际马拉松比赛。

  构建“一河百山千园”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南明河人文新景观、百山城乡新形态、千园城市新品质,森林覆盖率达到50%,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千园之城”建设已经全面展开,2017年,贵阳市将新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237个,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6年的13.5平方米提升到17平方米,实现中心城区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2016年已建成开放的清镇“乡愁贵州”主题公园、白云区泉湖公园等11个主题公园,提升了城市品质,成为提高贵阳市森林覆盖率和完善公园城市体系的重要支撑。

  坚守“爽爽贵阳拒绝污染”生态执法底线。严厉打击“黑废水”、“黑烟囱”、“黑废渣”、“黑废油”、“黑项目”、“黑辐射”、“黑数据”、“黑名单”违法犯罪行为,用最严的执法态度为生态建设护航。推进大数据手段在生态执法中的运用,利用“生态云”平台的双层网格数据,将采集到的网格数据与标准站数据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和校准,运用后台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监测数据的筛查、校准、统计分析和动态图绘制,对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地表水监测断面、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获取疑似图班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分析污染来源,追溯污染物扩散趋势、批占林地状态,对生态环境起到精准化的监管作用,为环境执法和决策提供直接依据,做到精确定位违法地点,精准捕捉违法行为。

  坚持“问题 责任行动”突破生态瓶颈。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普查和土壤污染源重点区域调查,全面了解贵阳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摸清土壤污染源情况;推进环境保护联动协作机制,加强市域内各区(市、县)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区(市、县)与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加快第三方治理的推进,完善第三方参与环境监管、污染治理机制,使其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的常态化手段;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和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平台,普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社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建立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分析机制,摸索建立一套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经济发展、生态效益等指标为支撑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让绿色的、可量化的指标成为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

  花溪十里河滩

  羊昌花画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