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生利用暑假 做不一样的“环保作业”

17.09.2014  13:54

  

制图:冉婧宇

    进入9月,我市中小学和高校陆续开学,对于学生们而言,一个快乐的暑假结束了。贵阳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除了做好寻常的书面暑假作业之外,还利用这个夏天完成了几项特别的“环保任务”——

    “今年暑假,我再次履行了‘每年种一棵树’的诺言”;

    “我当了一天的‘环卫工人’,这经历令人难忘”;

    “明年,我还要继续参加水环境项目的调查治理”;

    ……

    在贵阳,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或是大学生都行动起来了。在这个暑假,他们用自己的环保实践,为这座爽爽城市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色。

    小学生:

    清扫街道 爱护环境

    “我是小小环卫工

    “假期里,我参加了新华社区组织的节能环保宣传活动。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我和三十多个小伙伴一起,向路人发放保护环境的宣传资料。”采访中,甲秀小学五年级三班学生吴思玉告诉记者。两天时间里,这群小志愿者三人组成一个小队,向过往行人和住户发放环保资料,倡导大家爱护生态环境、选择绿色生活。

    “两天里,我发了200多份宣传资料,说了很多很多话。”吴思玉说,有这样一次机会向陌生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宣传环保知识,自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吴思玉的同班同学秦文萱,则完成了另一项环保实践——当了一整天的“环卫工人”。秦文萱的妈妈黄敏是小学老师,认为多让孩子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很有必要。为此,在假期的一天,秦文萱带上家中的扫帚,在妈妈的带领下清扫家附近的街道,并劝说路人不要乱扔垃圾。“妈妈对我那一天的表现很满意,我也真正感受到了环卫工人的辛苦,爱护环境的重要。”秦文萱说,这样的体验让她的假期过得很有意义。

    像吴思玉和秦文萱这样,在假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的甲秀小学学生还有很多。“甲秀小学不仅以《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为教材开设了教育课程,还开展了一系列环保主题活动,如‘争当环保小卫士’、‘保护地球、节约水资源’环保知识竞赛,‘上街头、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倡导家长就近拼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甲秀小学党支部书记刘成华说,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努力,把环保理念和习惯的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打造美丽的甲秀名片。

    中学生:

    采访居民 收集点子

    “我是环保小记者

    “今年暑假,我又种了一棵树!”提起环保实践,贵阳十七中初二十四班学生陈冠宇很有“发言权”。小学四年级时,班里组织去乌当植树。第一次参加活动的他从此爱上了植树,对同去的妈妈说:“以后,每年我都要种下一棵树。

    当年,只有9岁的陈冠宇或许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保护环境,但他的这个承诺却被有心的妈妈记在心头。每年春夏季节,父母总会带上陈冠宇亲手植树。“就这样,每年种一棵树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传统。之前种下的树也在不停长高、长粗。”陈冠宇说,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种越多的树,环境就会越好。

    十七中初二七班的王雨涵一直有个“记者梦”,暑假里,她报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环保采访和调查活动,成了一名“环保小记者”。王雨涵很喜欢这样的“工作”——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用一星期的时间对居民展开采访,收集大家日常生活中节能环保的好点子,整理之后向全社区推广。

    “采访过程中,我发现爷爷奶奶们最有热情,而且他们也最有经验。他们说的买菜要用布口袋、淘米水用来洗碗冲厕所,也最具实用性。”王雨涵把这些环保点子一一记录下来,并在自己家里进行了实践。

    据十七中副校长周海婴介绍,贵阳十七中在创建生态文明绿色学校过程中,不断培养、提升生态文明绿色学校的认知理念,采取了教学渗透、课外活动和主题教育穿插的方法普及环保知识。“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和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学会保护环境的基本常识,还能养成较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大学生:

    传播知识 展开调查 “我是环境好卫士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非常强,从小接触环保知识,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刚刚完成的暑期实践报告中,贵阳学院大二学生罗芬这样写道。

    7月初,罗芬到家乡开阳县南龙乡田坎小学支教。在给三年级学生辅导语文的同时,每堂课上,她都会分主题给孩子们讲讲如何节约用水用电,如何进行废物再利用……

    “孩子们回家后都很积极地去尝试这些节水节电的方法,而且还让爸爸妈妈也跟着学呢!”尽管支教只有半个月,但罗芬已经发现了孩子们的改变。“我还会进一步总结教学方法,一有假期就去参加支教活动,把环保知识带到更多孩子身边。

    张恒也是贵阳学院大二学生,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什么的他,在这个暑假参加了家乡毕节市阳场镇的水污染情况调查。

    “由于煤矿开采较多,家乡环境污染严重,让人痛心。”作为调查小组的志愿者,张恒和同伴们一起实地走访了家乡的“母亲河”——阳场河。他们用试管取水样进行化验分析,针对分析找到对症的治理方法,并调配了治理试剂,喷洒到河中观察效果。

    “以前河水是灰黑色,还有一股硫酸的刺鼻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渐渐开始变得清亮了。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张恒说。

    作为省级绿色大学,贵阳学院早在2008年4月便成立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我们把‘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大一新生必学的公共课程,全校更开设了40多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课程。”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国洲教授介绍。除了关注生态课程教育,贵阳学院每年都专门拨付经费,支持学生开展校内外环保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本报记者 李春明 樊成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