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全面深化改革硬碰硬 发展奏出最强音

12.05.2016  15:00

  “深改”追踪看落实

  文\本报记者 王鲁铨 图\本报记者 芦晓娟

  核心 提示

  回望过去的五年,弯道取直、创新突破让贵阳综合实力大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达2890.1亿元,年均增长15.1%。五年来,经济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有4年位居第一、1年位居第二,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7.5%,在全省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4年位居第一。

  面对经济总量的持续攀升,贵阳也在全省率先遇到资源环境瓶颈、体制机制障碍、社会矛盾凸显等一系列难题。土地越来越稀缺、投入产出效益下降、发展与保护问题突出、群众需求不断提高……。

  问题就是方向,需求就是要求。贵阳敢于碰硬、勇于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政府行政效能提升、司法改革、投融资、财税体制改革、民生医疗等领域大刀阔斧、创新探索。一系列成绩单跃然出现: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从47%提高到51%,各类企业注册资本突破万亿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93项减少到67项,“数据铁笼”试点成功,市属平台公司向市场化转型发展,建立“借、用、还”一体化投融资运行机制,有效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实现“有钱运转、有钱还债、有钱发展”……

  贵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奏出了改革发展的最强音!

   负面清单”:干得好不好 分数来说话

  白云区白沙关社区龚中居委会13网格员何梅将发现的脏乱问题通过社会和云平台转派到相应部门处理。

  从去年开始,贵阳市生态文明委的干部职工们发现,年底考核与往年不一样——多了一张打分表,内容涵盖了工作成绩、遵守党纪、政纪情况、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内容。

  干得好不好不再以“优秀”“合格”“不合格”来评价,而是量化考核的结果,扣分严重还会收到“预警告知书”、“诫勉通知书”和“约谈决定书”。

  为了敦促“犯规”干部更加努力工作,市生态委一方面针对工作中犯错的党员干部实施扣分处罚,另一方面注入奖励措施,干部通过自身努力可加分,加分可和扣分相抵,激发大家工作热情。

  “单位处室多、人员多,难免出现成绩庸、纪律散、效率慢、工作拖的不良现象。”市生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量化考核,大家主动找差距、找不足,实现了工作有担当、有干劲”。

  这种管理模式就是干部“负面清单”管理。

  “负面清单”管理,是指对党员干部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履行岗位职责不到位、工作任务未按要求按时限完成、违反党纪政纪、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违反单位各项规章制度等情况,由相关单位或人员进行记载,对照“清单”,对单位和个人进行惩戒和问责的管理模式。

  2015年,贵阳市在市生态委、白云区、清镇市、经开区4家试点干部“负面清单”管理,通过结合单位特点,细化、制定便于操作的清单内容,避免“一刀切”和“千人一面”。

  白云区建立了党员干部负面清单动态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细化修身不严、用权不严、律己不严、谋事不实等6个方面60种不严不实负面情形,规定对存在负面情形之一的干部,实施负面清单动态管理。

  经开区根据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实际,“负面清单”还把抢抓“1 7”开放平台建设、经济运行、谋划和推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服务企业、创新引领和开放带动等14种情形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负面清单”管理“对号入座”。

  处罚不是目的。干部“负面清单”管理实施以来,各试点单位坚持惩教结合,以教育提高为主,综合运用批评教育、停职待岗、行政问责、纪律处分等措施,对被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党员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考察,确已改过且符合提拔重用条件可以提拔重用。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出提醒卡159张、函询卡19张、警示卡11张、免职1人、纪律处分3人、党内警告处分2人。

    户籍制度改革:让“贵漂”成为新时尚

  日前,腾讯发布了《2016年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贵阳年轻指数排名全国第七,是西南地区中唯一进入前十的城市,其中,年轻人新增率达到了44.97%。

  作为“新贵阳人”的许玲,就是其中的一位。出生在福建漳州的许玲,大学毕业后抱着出去闯一闯的想法,来到贵阳一家茶企。现在她获得了贵阳户籍,正式成为贵阳市民。

  “这里不仅发展机会多,而且给了年轻人很多落户的优惠条件。”许玲告诉记者,正是得益于户籍制度改革,才让她最终选择落户贵阳。

  2015年,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统一城乡户籍制度,逐步在全市实施居住证制度;分控制圈层、差别化入户圈层、全面放开圈层,实行三种入户政策;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多种情形的市内户口迁移不需审批。

  将云岩区和南明区划为控制圈层,实行户籍政策控制与流动人口积分入户相结合的入户政策。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和观山湖区的城区为差别化入户圈层,在该区域内合法稳定就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参加城镇社会保险2年(含)以上的人员,本人及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其他地区为全面放开圈层,实行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办理省内户口迁移的居民,只需凭有关手续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无需再到迁出地派出所履行户口迁移手续。而且,进城落户的农民,将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以前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创业政策的推动,很多人选择成为时尚的“贵漂”一族,为了吸引更多人才落户,贵阳市进一步放宽了引进人才的入户条件。

  高层次、专业技术、高技能等人才,因企业迁入、项目建设等原因需将户口迁入贵阳市的,经相关人事部门同意,明确给予其开通户口办理绿色通道。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只要有合法稳定的工作和住所,也能以优惠的条件在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等区、县落户。

     花溪法院“四定促四化”:打破“大锅饭” 提升审判质效

  行政管理色彩浓、判案层层审批、案多人少、人才流失……这些问题成为了长久以来困扰基层法院办案质效的“老大难”。

  如何破题?作为全市首家、全省首批司法体制改革的四家基层法院试点之一,花溪区法院搅动了改革的池水。  

  2015年花溪区法院开展以“法官为中心”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推行“法官 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办案团队运行模式,通过“以案定员、以案定责、以案定补、以案定档”,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通过对花溪法院过去三年各类案件的单位办案时间进行测算,综合考虑案件总数、类型等因素确定法官饱和工作量,最终30名法官通过省首批员额制法官遴选成为全省首批员额法官。

  这些遴选出来的法官打破传统的“庭室化”组织架构,改为审判团队化运作。“法官 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办案团队,按照“1:1:1”“1:2:2”两种模式组建20个办案团队,业务部门全部实现扁平化管理。实现88%以上的人员在办案一线,优质审判资源回归审判一线。

  有了优秀的审判人员,如何提高案件质效成为关键。

  在审判团队的运作模式中,法官主要负责庭审、法律研判和团队管理。而主持调解,组织召开庭前会议、提炼诉讼焦点等工作更多的授权给法官助理,将法官从大量的接待、送达、排期、保全等法律和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改革后,案件审批权也由原先的院庭长下放给法官,全部裁判文书均由法官本人签发并对所判案件终身负责,真正做到“谁裁判,谁负责”。

  为破解“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困境,花溪法院积极探索与法官职务相配套的薪酬制度,并向一线办案人员倾斜。试点期间采取“现行工资收入办案补贴”方式进行奖励,鼓励多劳多得、劳好多得,激发了办案活力。

  此外,花溪法院还将执行顶层设计与加强自主探索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和大数据分析,加强审判管理,每案建档,以案定档,实现案件信息数据全程留痕,全面提高司法公信度、人民满意率。

  据统计,2015年,花溪法院共收案7017件、结案6375件,同比分别上升37.99%和35.09%,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8.33%。实行立案登记制后,当场登记立案率93.6%;一审各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45.85天,同比缩短23.05天;裁判法官人均结案数达346件,同比增加267件。

  白云区白沙关社区工作人员(左一)向辖区居民宣传社会和云平台。                      

     构建长效机制:开创全员参与禁毒的“贵阳模式

  在贵阳市花溪区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大家庭”——阳光就业家园,不仅“家长”特殊——“阳光妈妈”志愿者,“孩子”也特殊——戒毒康复人员。

  组建5年来,阳光妈妈从筹建时的几个人发展到600多人,队伍中既有著名的书画家、舞蹈家、声乐家,也有普通人,不论学历、年龄,她们用妈妈般的爱心,帮助200多位“孩子”顺利成长。

  “我们帮扶的吸毒人员中,最长的有12年未复吸,还有8年、6年的。”这成为“大家长”、阳光妈妈志愿者协会会长黄永绂最骄傲的事情,“不少人顺利实现了就业、创业”。

  通过实施“阳光牌”戒毒康复模式,贵阳开创了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破解了禁毒工作中戒断巩固困难、管理控制难、融入社会难三大世界性难题。

  当阳光妈妈们正为戒毒康复人员重返社会忙碌时,禁毒工作的另一端,多警种整体联动、全警禁毒,关联、协同、精细化开展毒品源头的打击。

  将打击毒品犯罪从重“缴毒量、破案数”向“打源头、控环节”转变,把“零包”贩毒和抓吸毒人员为重点,贵阳将打击锋芒直指毒品大宗分销、运输流通、集散交易、终端零售的犯罪组织者、策划者及实施者。

  “我们是‘逢吸毒必查毒源、逢贩毒必查上下线’。”市禁毒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多警种合作,做到毒源查不清不放过、毒链查不清不放过、毒网查不清不放过、毒友查不清不放过。

  此外,还创造性地建立以毒品价格、青少年吸毒人员新增率、收戒管控率等为核心指标的考核体系,以打击处理毒品犯罪主体为抓手,引导警方强化对毒品犯罪主体的打击处理和追根溯源。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因毗邻世界第二大传统毒品生产地“金三角”,贵阳成为毒品过境中转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曾经一度成为中国打击毒品犯罪的前沿阵地。

  “向毒品说‘不’,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成为贵阳全体市民的共识,探索出了“警方全警参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综合治理毒品问题”的贵阳禁毒新实践,以“零容忍”的态度向毒品违法犯罪宣战。

  截至2015年底,吸毒人员查处率达到67.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26个百分点;戒断三年未复吸率达到25.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5个百分点,毒品危害逐步减轻。经过测评,贵阳市2015年度禁毒工作综合满意度为88.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4个百分点。

  社会和云平台。  

  “数据铁笼”大数据融合平台。

     “数据铁笼”:约束权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一条5年前的违章记录要想弄清楚,难不难?

  “不难!”贵阳市民王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记者,只需要到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的数据平台上查询,每次的违章、换领新证都有详细记录,办事人员是谁,一目了然。

  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

  其实,从王芳来到交管局信访接待窗口时起,执法监督系统便进行了实时的全程拍摄和记录。所有的数据都将上传到系统,不仅能随时调取查询,还能分析研判,一旦发现异常,系统自动发送提示信息,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警示信息还会推送给上级领导。

  讲人情、托关系、权力寻租,这些在“数据铁笼”面前无法躲藏,公职人员徇私,不但帮不了别人,还会害了自己。

  执法记录仪、GPS、摄像头,依靠这些设备,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民警每天从上岗、执勤到执法的每个瞬间都被实时传输到交管部门数据平台。系统自动判断民警的到岗和执法情况,数据分析结果还将记录到个人诚信档案系统中,对违反工作纪律和规则的行为进行预警,并将异常信息推送至纪检部门。

  “是否来上班、上班干什么、干得好不好”,这些干部监督、管理上的难题,“事情办得怎么样、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这些群众关心的切身问题,在贵阳的“数据铁笼”面前迎刃而解。

  正是通过网络优化、细化、固化权力运行流程和办理环节,合理、合法地分配各项职责,“数据铁笼”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执法,让权力处处留痕,倒逼政府进行权力制度的约束与改革。

  从2015年2月开始,市交管局和市住建局率先启动实施“数据铁笼”行动计划试点,随后在民政、国土、水务等与老百姓及服务对象关系紧密的单位展开,让权力在阳光下清晰、透明、规范运行,既加强了廉政风险防控,有效防止责任主体履职虚化和责任制“空转”,又完善了监督和技术反腐机制。

  市住建局通过对建筑施工监管人员工作量、亲密度、偏离度、超期量等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关联分析、精准监督,使自由裁量权由“自由”向“不自由”转变。

  市运管局将大数据融合平台的电子巡查功能延伸到驾培行业管理、旅游大巴以及班线客运管理等领域,实现了精准治理,市民对出租车的满意度由去年12月的70%提升到今年3月份的92%。

  截至目前,“数据铁笼”实施单位总数达到40家,实现市政府组成部门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