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19.01.2015  14:11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

    回顾2014,贵阳干部群众砥砺斗志、团结一心、披星戴月、奋力前行,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量质齐升,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实现良好开局。在市“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盘点2014年贵阳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民生保障、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探访相关部门的新年打算,凝聚新动力,在新起点上全面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

     ■编者按

    2014年,我市以都市农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845元,同比增长12.9%。

    记者昨日从市农委获悉,2014年,我市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化农业改革,夯实扶贫开发基础,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保持健康、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19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66.53万亩,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44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农产品加工产值完成400亿元。

    顶层设计方面,我市制定了《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1+3+5”的思路,即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发展升级版为总体目标,突出工业、市场、生态三个核心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园区建设、产业提升、城乡统筹、扶贫攻坚五个主攻方向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基础。

    围绕“民生解困”,抓结构调整,我市出台了解决“民生十困”行动计划,加强产业、质量、市场、储备和创新五大体系建设。新划定30万亩城市基本保供一线菜地,与兄弟市(州)合作建设补充性二线菜地,与外省合作建设调剂性三线菜地,打造清镇、息烽两个“千万羽”肉鸡产业基地,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产品供给“双赢”。

    围绕“美丽乡村和园区建设”,抓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我市按照“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原则,强化统筹协调、强化资金投入、强化点面结合,六项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完成了128个美丽乡村规划,编制了《贵阳市美丽乡村民居建筑图集》,农村水、电、路、房、讯、寨等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以“园区生态化、农业都市化、技术标准化、产业特色化、发展融合化、投入多元化”六化建设为引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精准扶贫”,抓小康建设,我市在落实“四个精准”基础上,大力培育扶贫开发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扶贫开发模式,构建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着力实施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和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民生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2014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3.15万人,“减贫摘帽”180个贫困村。 (本报记者 唐胜)

    市农委:项目资金向农业园区倾斜,缓解经营主体融资难

    “2015年,围绕‘1+3+5’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我市将突出园区保供基地建设、种繁体系建设和农业功能拓展三个重点,着力提升园区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的‘靓丽名片’。”市农委总畜牧师李宏清说。

    李宏清说,在园区打造方面,要结合各区(市、县)2015年园区建设项目申报汇总情况,加快对2015年园区重点项目的筛选评定,同时强化资金统筹,优先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利、交通、产业、设施、贷款、农业科技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向园区倾斜。

    针对园区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李宏清表示,将组建贵阳市农业投资公司,建立园区发展风险基金池,放大财政资金,提高投入效益,加大对园区发展贷款贴息的补助力度,降低园区企业融资成本,最大限度调度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建设。

    此外,我市还将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园区内的农村土地确权和颁证工作,逐步建立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在有条件的园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试点,稳妥开展试点园区内的土地、物权进行抵押、担保和置换工作,为各类产权及资本进入、退出、转让、流动创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壮大园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