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纪实

21.01.2015  19:09

离开库区搬进新房,不仅保护了饮用水源,又改善了自家生活。”白云区牛场乡大山村的徐再录感叹道。和他一起,村里69户村民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全部搬离北郊水库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种茶种菜不打农药,生活污水都进处理池,扮靓红枫湖,穷村变富村。”这是清镇市红枫湖畔大冲村村民邓勇的体会。正是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如今大冲成了“贵阳市十大生态文明村”,乡村旅游火了起来,大家钱包也鼓了起来了;

77岁的雷月琴老人,从1984年退休至今,30年如一日,劝诫污染水源的人,捡拾水源地的垃圾,手绘南明河污染地图,从普通的环保志愿者“雷阿姨”成为远近闻名的“护水阿婆”;

……

近年来,在贵阳市的河边湖畔,从党委、政府到每位普通市民,400多万贵阳人围绕集中式饮用水源整治、河流地表水保护、污水处理等内容,着力进行“治水”。完善基础设施,社会广泛参与,体制机制健全……一系列的扎实工作,让贵阳市的河流湖泊荡漾着粼粼的碧波。

铁腕实施整治 水质有效提升

2007年的红枫湖,水里长满了绿藻、蓝藻,湖面上还有各种的垃圾,现在湖水明显变清澈了,垃圾也很难看到了。”清镇市红枫湖镇萝卜土组村民杨明富,见证了这些年红枫湖水质的变化。

几年前,受周边居民快速增长和企业无序发展等的影响,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两湖一库”水质一度出现恶化,对市民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保护水资源、提升水环境,贵阳市各级政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铁腕整治水环境。

在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方面,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相继完成重点企业废水超低排放和废弃煤矿综合治理项目150余个,建成清镇朱家河污水处理厂等“两湖一库”周边城镇污水治理项目14个,如期关停清镇电厂等一批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建设生态浮床近40亩,投放鱼苗1.5亿尾,通过动植物吸收成功移出氮、磷等污染物520多吨;启动并实施了涉及5294户17948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村寨搬迁工作。

在整治河流地表水方面,贵阳市将南明河及相关支流治理作为重点,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过去“南明河三年变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南明河城区段新一轮清淤整治工程”等工程基础上,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达42.8亿元的“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彻底整治南明河污染。同时,贵阳市还加强了沿河流域的污染源监管、对市域河流实施专门管理,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城市。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方面,贵阳市相继建成了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金竹片区越域排污工程、花溪污水处理厂一期、金阳污水处理厂、白云污水处理厂一期等一批工程项目。特别是贵州省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乌当区新庄污水处理厂一期的建成投运,使贵阳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

市生态文明委的数据显示,2014年贵阳市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其中,红枫湖、百花湖水体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水质总体良好。

公众广泛参与 护水如爱己眼

2014年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入选全国十大“江河卫士”的雷月琴老人,将公益组织颁发给她的5.5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用于开展环境保护幼儿养成教育。

环保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晓得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懂得应该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作为贵阳市“两湖一库”环保基金会第一位志愿者,在雷月琴看来,护水治水需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从2007年起,贵阳市开始探索环境保护“社会参与、多方共治”的模式,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现更名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应运而生。七年来,通过募捐、保值增值等方式,基金会共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为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贵阳市,类似的民间环保公益组织还有很多。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开展水源保护、环境维权等各类环保公益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2010年,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组织400余名志愿者开展“饮水思源—贵阳水环境调查市民行动”,形成的调查报告得到有关专家高度肯定;同年12月,该中心起诉乌当区定扒造纸厂向南明河偷排工业废水并胜诉,实现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环境公益诉讼“”的突破。

2011年,“贵阳市绿色江河全民保护行动”开展,千余名志愿者以家庭或团体为单位认领20余条河流环保监督工作。

2012年,环保志愿者蔡长海在全国第一个以个人为原告,起诉违法排放有毒化工废液企业并胜诉,该案被列为2012年全国十大公益诉讼案例。

2013年,在纪念世界水日开展“我和污水约会”活动中,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100余名志愿者,徒步南明河12公里,调查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情况,对南明河水质变化分段进行监测,参观污水收集、处理全过程。

……

截至目前,贵阳市相继组建了30余个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拥有志愿者上万名,他们视“护水如爱己眼”,践行着“我参与、我受益、我快乐”的志愿者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了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创新体制机制 力求长效久治

为了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治水”等一系列环保行动得以长期坚持、取得实效,贵阳市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在地方法规、行政、司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开拓性、创新性的做法,有的甚至开创“全国先河”。

在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距湖面最高水位线500米以内,其他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除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外,禁止新建小规模畜禽养殖场,禁止围湖造田、围湖养殖以及其他缩小湖泊、水库库容的行为。”这是全国首部建设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作出的规定。

多年来,在地方立法方面,贵阳市先后出台了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规定、水库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规定等一系列与水有关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护水、治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

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贵阳市在2007年成立“两湖一库”管理局,统一行政执法权,专项负责饮用水源保护;2012年底,贵阳市整合环保、林业等部门资源,组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将市文明办、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等十余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职责划转并入,变“九龙治水”为“联合舰队”,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治水”的整体性、系统性。

在司法机制方面,贵阳市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后为生态保护审判庭和生态保护法庭),审理了贵州天峰化工公司侵害红枫湖等多起环保公益诉讼案,探索了依法发出诉前禁令、引入第三方监督、通过非诉讼解决纠纷等诸多创新性做法。2013年初,贵阳市又建立市生态公安局和市生态检察分局,更进一步完善了贵阳市生态保护的司法体系。

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贵阳市依法保卫“两湖一库”等城市“水缸”的底气更足了,同时也为治水取得长效久治铺平了道路。田方 樊成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