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铸发展之魂

22.12.2014  13:27

  日新月异的贵阳。

   核心提示

  2011年12月20日,中央文明委授予贵阳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2年以来,在中央文明办、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下,贵阳市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贵阳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50佳、第八届中国国际博览会城市组织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突出贡献地区等荣誉称号。

  文明城市巩固和提升,为贵阳市经济社会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贵阳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085.42亿元,增长16%,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0亿元、增长22.1%;财政总收入563.8亿元、增长18.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7.2亿元、增长20.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93.49亿元、增长14.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92元,分别增长10%、13%。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0.2亿元、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7亿元、增长15%;旅游总收入728.7亿元、增长20.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66亿元、增长39%;在全省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贵阳市从2012年的第3位上升到第1位。

  近3年来,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贵阳市准确把握特色定位,发挥独有比较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社会文明风尚逐渐形成,市民素质和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和提高,探索出了一条富有西部欠发达城市特色的文明城市巩固提升之路。

   夯实基础

  加强加快机制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

  为推进文明城市常态管理,贵阳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体制、实行定期研究工作机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常态考核机制、建立不文明行为监督机制等措施,全面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市委对市文明委成员进行调整,由市委书记和市政府市长担任文明委主任。成立文明城市创建巩固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12个专项工作组,负责文明城市城建巩固提升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出台了《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全市重要工作制度》,将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常态管理等工作纳入全市重要工作。近3年来,市委常委会先后23次听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制定了《关于建立文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生态文明城市品位的意见》,通过开展“十大提升行动”和实施“十项精品工程”,推动文明城市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轨道。

  通过制定文明城市常态管理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贵阳市每月对各区(市、县)文明城市常态管理工作进行测评考核,并向市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公布测评考核结果。2014年组织拍摄“镜头对准死角”内部专题片,曝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各类不文明行为和问题80个。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设“文明监督岗——身边榜样、谁不文明、一追到底”三个子栏目,曝光各类脏乱问题1000余个。先后多次采取骑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对城区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务、公益广告宣传等工作进行实地暗访检查和督促。

  结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际,按照“疏老城、建新城”的原则,贵阳市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通过调整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开发模式、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打造城市绿地景观、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等措施,以“蒸小笼取代摊大饼”,实现城市组团式发展。以实施“畅通工程”为重点,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已建成“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轨道交通1号线全面开工建设,贵广、沪昆等省际高铁和市域快铁加快建设,贵广高铁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贵开市域快铁12月30日开通,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1.5环快速道路建设已全面启动,并成功申报“全国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同时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先后建成筑城广场、贵阳孔学堂等一批城市休闲广场和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对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观山湖公园和黔灵山公园等进行升级改造,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提升品位

  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城市管理

  贵阳市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护林、治水、净气、保土”等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宜游生活环境。

  近3年来,贵阳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实施石漠化治理17.2万亩,完成造林24万亩,新增绿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3007公顷,有公园绿地171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4.2%、43.5%。完成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启动二期“治本”工程,日处理能力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2座、启动新建6座、提标改造7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启动实施“蓝天守护计划”,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8.9%,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面积272万平方米,投入使用86万平方米。

  同时,着力优化城市服务管理,提供高效便捷政务环境。巩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强化党委对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的统筹领导,社区管理“贵阳经验”在全省推广,贵阳“一核多元”社会共治模式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推动社会管理领域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全国首部社区工作专项法规《贵阳市社区工作条例》,深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搭建社区管理信息平台。

  强化居委会建设,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启动农村社会管理“网底工程”试点工作,在农村推行全程代理、上门流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为全市75.7万流动人口办理了居住证,有序推动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现行保留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依法再精减,通过取消、下放、合并、转变管理方式等措施,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由2001年的1295项减少到现在的88项,成为西部地区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

   成效凸显

  民生有效改善文明显著提升

  在巩固提升过程中,贵阳市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着力解决市民交通出行、就业增收、教育上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物价等民生突出问题,让创建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市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20.32万人,小学、初中辍学率下降到0.1%和1.09%,以高于10%的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建设完成公共租赁住房17455套,累计纳入住房保障家庭5.1万户。通过推动“农超对接”,建设农副产品供保基地、配送中心和生鲜平价直销店,CPI控制在调控目标范围内。

  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社会得到加快发展的同时,贵阳市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效凸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市整体形象显著改善、社会文明风尚逐渐形成、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

  每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和方法,成为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动我省对外开放的高端平台。在《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民读本》等生态文化普及家喻户晓的同时,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得新成效,制定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并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制定了全国第一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并进行修订完善,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生态保护法庭、审判庭、生态检察分局、生态公安分局,形成了配套完备的生态立法、司法、行政体制。通过规划建设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以大数据、新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蓬勃兴起。

  在贵阳,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全过程,着力将“三个倡导”24个字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多彩贵州文明行动”为载体,为市民营造一个整洁、靓丽、有序的生活环境。如今的贵阳,“绿丝带”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成立了贵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500余支,注册志愿者52万人,占全市建成区常住人口的16.2%,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0次以上,参与志愿者5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