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栉风沐雨70载 春华秋实写新篇

29.07.2019  17:40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疮痍土地,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昔日萧条凋敝的贵阳,已成长为朝气蓬勃的贵阳。

  在1949年,贵阳经济总量1467万元,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年经济总量10.77亿元。2018年,贵阳经济总量达到3798.45亿元,一天的经济总量就有10.4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年,且经济增速达到9.9%,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这2500多倍增长的背后,是贵阳在发展社会经济、推动城市建设、改善民生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等道路上,历经70年风雨探索,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努力付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阳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实体经济,形成“一产稳中向好、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做大做优”的产业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大数据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2018年,贵阳大数据企业总量达到1632家,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大数据已成为推动贵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数谷”成为世界认识贵阳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贵阳处处矗立着浓烟滚滚的烟囱,空气总是雾蒙蒙,而如今,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城市……一批“”字号的殊荣见证着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丰硕成果。2018年底,贵阳森林覆盖率达到5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爽爽贵阳”成为贵阳的金字招牌。

  要想富,先修路。新中国成立以来,贵阳人用敢为人先的创造力、开拓力和善打硬仗的战斗力,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了道路建设领域的重大突破:1991年,贵阳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2018年底,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02公里,占全省近十分之一;1997年,贵阳龙洞堡机场建成通航,2018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9.4万人次;2014年,贵广高速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贵阳迈进“高铁时代”;2018年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运营,贵阳步入“轨道交通时代”......随着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贵阳西部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在交通的引领带动下,贵阳城市建设不断加快,2018年,城镇化率达75.4%,常住人口488.19万人,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上世纪90年代初,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起步,成为贵州改革开放的首批试验田。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机遇,在全省率先设立首个综合保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建立全省首个航空港经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形成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四轮驱动”的开放格局。2007年、2014年,贵阳举办了首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并连续至今。

  随着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城市影响力、吸引力不断增强,贵阳的城市印象从“欠发达、欠开放”逆袭成为了“贵漂”。数据显示,2017年三季度至2018年四季度六个季度中,贵阳以7.17%的人才净流入率,排在全国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城市第五位。

  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贵阳早在1985年正式开启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2年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整市脱贫,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18年全市人均GDP达到78449元。与此同时,贵阳强化省会担当,以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2018年,贵阳市为兄弟市(州)腾出35%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份额,带动省内10万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承诺,助推习水县、镇宁县、麻江县、印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辛勤耕耘七十载,绘就富美新画卷。这片贵山之南的神奇土地,承载着奋进的精神与包容的秉性,从一个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西部欠发达城市发展成为一个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内陆开放型城市,取得发展的巨变。

  如今,贵阳正强化平台打造,做实招引基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张开双臂笑迎五湖四海的宾客,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记者 何欣)

[责任编辑: 刘菲 刘昌馀]
贵阳:贵在多一“度”
贵阳:贵在多一“度” 记者 胡星 刘智强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