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毕节开展救急难试点 已在18个区县市启动

28.07.2014  10:32

    生活中,一些群众因突发紧急事件或意外事故,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心理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民政厅计划用一年的时间(2014年7月——2015年7月),选择在贵阳市和毕节市开展“救急难”试点。

    “该试点工作以县为单位,经过6月份的前期准备,目前已在贵阳和毕节两市共18个区(县、市)陆续启动。”省社会救助局负责人说,建立急难救助长效机制,就是要整合并灵活运用好现有的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多项社会救助制度,解决群众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将社会救助安全网扩大,保障遭遇急难问题而陷入生存困境家庭的基本生活,救助标准由原来的最高5000元左右提高到5万元。 (本报记者 曾秦)

■延伸阅读

解读急难救助五大机制

发现机制: 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及时了解、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其提出救助申请并协助落实。

明确社会救助信息员,负责发动群众及时收集报送急难信息。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凡发现急难救助对象的,都有义务及时报告救助管理部门。计划在县级民政部门开通“12349”社会救助热线。

认定机制 :凡具本地户籍、持当地居住证,或在当地有合法稳定住所、居住半年以上,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致生活陷入困境的临时救助对象,均可向当地乡镇(街道)申请急难救助。对于情况紧急的,乡镇(街道)、县级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将先行救助。紧急情况解除后,按规定补齐审核审批手续。身份已经明确的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对象不再进行对象认定。

快速响应机制 :乡镇(街道)政务大厅或社会救助经办机构,设立统一救助申请窗口,建立急难求助“首问负责制”和“转介”工作制,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办、转办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化解急难问题“绿色通道”。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对现有社会救助政策全面实施后仍无法彻底解决急难救助对象的特殊急难问题,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等多种方式参与急难救助。

监督检查机制 :“救急难”事项的办理过程和救助结果将通过相关信息平台或新闻媒体公开。建立急难救助投诉举报核查制度,公布举报投诉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