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污水需经3大工序“净化” 达标才可回归自然

07.09.2016  20:07

  污水被处理前后的水质对比 记者 黄震 摄

    近年来,细心的贵阳市民发现,南明河水质有所改善,昔日难觅踪影的白鹭等候鸟,重新出现在了河畔两岸。

    9月5日,记者自花溪平桥沿河向下发现,多家建设在花溪河、南明河沿岸的污水处理厂,处理着来自市民家中的生活污水。每日,90万吨污水经沿线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最终重新流回南明河,用达标的清水补充母亲河流量。

    三道工序

    污水变清

    位于花溪区翁岩村的花溪污水处理厂,承担着花溪区、小河部分城区、洛平等区域生活污水的处理任务。每天,35万人口产生的8万立方米污水在此经过处理,作为景观用水,被重新排放到南明河中,补充河水流量。

    中国水环境集团贵州区域公司花溪污水处理厂副厂长白强介绍,一滩污水需要历经8个小时、3大工序的“净化之旅”,才能“由黑洗白”,回归到母亲河的怀抱之中。

    白强举例,花溪一户人家的洗碗水经过下水管网来到污水处理厂,还需要经过物理处理、生化处理、化学处理3次工序处理,耗时8小时后,才能成为彻底“洗白”,达到排放标准,回归大自然。

    第一步 物理处理:去除杂质颗粒

    被居民排放的洗碗水同其他污水流至处理厂外后,经水泵抽取,进入厂区。

    厂区内,污水首先需经过一道名为“粗格栅”的大门,对大颗粒杂质,如菜叶子、剩饭渣滓,甚至烟头水瓶等进行过滤。随后,污水来到曝气沉砂池内,工人使用鼓风机驱动污水流动,由于砂粒和水体的密度不同,砂粒被甩出水池,水体和绝大部分杂质得以分离,物理处理阶段完成。

    第二步 生化处理:微生物显身手

    之后,污水流入生化处理池,完成最为重要的步骤——去除氮磷氨等主要污染物和有毒物质。

    负责完成这一工序的,是沉睡在生化处理池底,活性淤泥中数以千亿计的微生物。

    “对于微生物而言,氮、磷、氨等是最棒的食物,来多少,吃多少。”白厂长介绍,微生物将水中的化学污染物作为养料进食,氧化过程中,氮磷氨化合物被分解成氮气、氨气等气体排放,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完成污水的转化。记者看到,生化池中,不断有气泡从淤泥中冒出。

    第三步 化学处理:沉降水中杂质

    污水经生化池中微生物充分洗礼后,待淤泥沉降完毕,工人使用滗水器将水池上层的澄清水滗出,“半成品”达标水来到高效沉淀池,进行最后的沉降。

    工人放入适量的化学药剂,同水中杂质混凝后沉降。经过这一环节,水体已变得清澈透亮。

    最后,污水来到消毒池内,工人使用二氧化氯对污水进行消毒,消灭其中对人体有害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微生物,防止水体传播疾病。

    白厂长介绍,由于花溪污水处理厂一期投入使用较早,因此使用较为传统的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目前,中国水环境集团旗下贵阳其他几家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使用更为先进的紫外线消毒设备,“效果一样,但处理速度大大提升。

    历时8小时后,污水处理完毕。出水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水体水质标准,其余水质执行国家一级A标。在排水口,工作人员取出一杯即将流向南明河的水样,同进厂前的污水作对比。记者看到,处理前的污水呈黄灰色、散发恶臭,而处理后的水体清澈透明、没有异味。

    贵阳市水务管理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贵阳市中心城区共有11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可达100万吨。其中分布在南明河两岸的八座厂均属于中国水环境集团贵州区域公司,日均处理污水90万吨。(记者:廖思雨 附图 黄震 来源:贵阳晚报)

贵阳污水经3大工序“净化之旅” 达到标准才回归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