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海信今年晋级西部地区最大电视生产基地

02.09.2014  13:32

  8月25日,一批印有“贵阳海信”字样的平板电视装箱完毕,准备发往陕西、湖南、湖北等地。“今年1至7月,在整个电视行业产值同比下降16%的背景下,贵阳海信的产值达到27.9亿元,同比增长了20%。”贵阳海信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洪刚介绍说。

  逆势增长,原因何在?温洪刚认为,作为一个区域性生产基地,贵阳海信敢于走出去闯市场,是其销售业绩喜人的重要原因。“2012年底开始,贵阳海信开始尝试为非西南地区的销售点供货。”温洪刚说,截至今年6月底,该公司发往非西南地区的平板电视总量已突破32万台,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电视生产基地。

  “我们敢跨区域闯市场,跟苦练‘内功’、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制造能力分不开。”温洪刚回忆说,1997年,海信集团在贵阳设立电视生产基地,定位为服务西南市场,但当年贵阳海信的产值不到3000万元,在西南地区电视生产的市场份额仅占2%到3%左右。

  2000年前后,海信集团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在同类企业中率先推出较成熟的液晶电视产品。这也为地处西南地区的贵阳海信基地带来了发展壮大的机遇。

  “大约从2003年开始,贵阳海信采用总部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先于其他西南地区的电视生产企业推出液晶电视,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响。”温洪刚说,2004年开始,贵阳海信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10%以上,成为一个区域化的生产基地。

  然而,贵阳海信入驻西南较晚,生产线与设备未完全投入到位,液晶电视的核心部件主要靠集团调配而来,生产能力十分受限。“由于没有心脏元件‘模组’的生产线,如果其他生产基地调配不及时,贵阳海信就无法生产整机。”温洪刚说,此后几年,为缓解生产矛盾,贵阳海信想尽办法,但生产旺季一到仍要四处协调。

  2011年,经过几年筹备,贵阳海信终于建起自己的首条模组生产线。当年,这条尚不完整的模组生产线,为企业新增了7亿元的产值。自此,贵阳海信开始苦练“内功”,先后建成模组一期、二期生产线。目前,贵阳海信模组生产线的产能已经由2011年的40万台扩大到120万台,完全实现模组生产的本土化。

  随着自主制造能力大幅提升,贵阳海信的市场也越闯越广。“截至今年7月底,由贵阳海信负责供货的销售点已经由去年年初的7个增长为17个,服务范围突破西南,拓展到华中、西北等区域,迈出了产业跨越的又一大步。”温洪刚说,贵阳海信已尝到练好“内功”带来的甜头,今年下半年,该公司将再投入一条高清生产线,进一步提高自身制造能力。

  本报记者 余泽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