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花溪区修建社副主任 等了十三年终圆大学梦

07.06.2017  10:45

丁丰朝1964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准考证

时隔13年,丁丰朝又一次参加高考

退休后的丁丰朝仍精神矍铄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国家恢复高考的重大消息,而且大学招生不再受家庭出身的限制。看到这个消息,贵阳花溪区修建社副主任丁丰朝心潮澎湃,但很快,巨大的失落感充塞内心——这一年,他已经31岁了,比报名的最高年龄限制28岁还大3岁,而且,他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他还能圆大学梦吗?

   A   一中第一名,曾被拒大学门外

  1964年夏天,丁丰朝在贵阳一中参加高考,获得全校最高分,却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所有高校拒之门外。从小学就是优等生的丁丰朝,遭受到惨痛的打击,他用被子蒙着头大哭了一场,便到学校报名到农村插队落户。

  丁丰朝的这种想法并非是自我放逐,而是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下国家对城市青年的号召,也是后来文革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下乡的前奏。当年,已经有董加耕、邢燕子等典型人物成为全国宣传表彰的典型。而在贵阳一中,也就在丁丰朝同年级,也有两名男同学陈贤、濮振远自动放弃高考,下到花溪区孟关安家落户。丁丰朝这样做,是想按照党和国家的号召,为自己不好的家庭出身,作自我救赎。

  父母没有能阻挡他,丁丰朝想得很清楚,一旦下去估计一辈子就是农民了。1964年9月初,他办好手续,扛着背包,乘车去往距离贵阳城中心20多公里的孟关公社付官大队,开始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此后7年里,他犁田插秧、收割小麦、挑农家肥、打谷子,样样在行。本来文弱的身体变得强壮,白皙的面庞也晒成古铜色。

  是金子总会发光。聪明能干的丁丰朝先后当过副大队长、团支书,同时农活也没落下。1970年,24岁的丁丰朝与当地一位农村女子结婚,1971年,大儿子出生后,他调到了区集体企业修建社工作,丁丰朝先后干了石工、总务、劳资等工作,几年后,被选为副主任。

   B 高龄高分考生,错过重点大学

  1977年,在城里的妹妹准备参加恢复的高考,请身为学霸的哥哥辅导。星期天回城辅导两次后,一位好友说了一句话:“你都能辅导妹妹,自己怎么不报名考呢?”丁丰朝为难地说:“我看过报名条件,最大只能28岁,我都31了!”好友鼓励道:“怕什么?实际没这么严的,试一下嘛!

  就这样,丁丰朝的命运再一次改变。他大着胆子去报名,居然通过了!12月中旬,31岁的丁丰朝和许多被耽误了10多年的同伴一样,和小自己10多岁的应届毕业生一起步入考场。

  考分出来后,满分400分,因为很多被耽误的大龄青年文化课丢了很久,240分就算高分,丁丰朝考得313分,属于高分中的高分!为花溪区第二名!这个分数完全可以被重点大学录取。然而到了录取阶段,却一直没有被录取的消息。花溪区招办一位老师托人告知丁丰朝,到省招办查档。他去查询,却没有自己的档案。最后,在市教育局查到了。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他:“你已经被录取了!有书读了,放心回去吧!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当年市教育局截留了一部分240分上的高龄高分考生,准备充实贵阳市的中学师资队伍,具体是开办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贵阳专科班来培养。

  这样的结果让丁丰朝哭笑不得。因为他的出色,命运让他再不能进重点大学读书。学习一年半后,丁丰朝毕业,随后留校任教。几年后,贵阳师范学院大专班改名为贵阳师专。20多年后,与金筑大学合并组建贵阳学院。这时候的丁丰朝教授,担任数学系主任,他针对高校教学的现状,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大学生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欢迎。

  也许老天要还给丁丰朝被耽误的13年,如今,71岁的他虽然退休已11年了,依然像50多岁一样精神矍铄,一直被返聘回学院给学生上课,给年轻老师们传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