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首届入学小学生 毕业六十载古稀之年再聚首

19.09.2016  07:03

为已经去世的老同学默哀

班长徐富文(右)在楼下接同学

60多年前的成绩单

9月17日是中秋假期第3天,清晨的黔灵湖畔格外宁静。75岁的徐富文早早来到湖畔的长凳上,他对着人流不停张望,迎接即将到来的“客人”。

罗哥,你来啦!”时隔一甲子,班长徐富文不仅一眼认出了老同学罗德金,还叫出了对方的外号。这一声别样的问候,仿佛让时光回到了1950年,作为贵阳解放后第一届入学的小学生,毕业60年后,他们重逢了。

时隔一甲子

同窗再聚首

听闻毕业60年中秋聚会的消息,74岁的王多明激动得一夜没睡。作为班里的积极分子,他9点前就赶到公园,在黔灵湖畔一二层小楼上拉起标语、扎彩气球,忙得不亦乐乎。

人生只有一甲子,我辈同学六十六。”王多明说,当时他家住北横街,1950年,作为贵阳解放后招收的第一届小学生,毓秀路小学还叫霁云小学。如今他们已经小学毕业60年了,但遗憾的是,由于同很多人失去了联系,这60年间,从未组织过人数较多的聚会。

伴着音乐,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着老照片,大伙儿先后来到签到处,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名字,由于很多同学多年未见,只能根据名字重新和老同学“相认”。这批同学中,年龄最大已经78岁了,最小的也有72岁。

上午10时,30多位同学坐成5排,在班长的主持下,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人生感言,轮流上台发言。作为第一个上台者,王多明用一首小诗,挨个点名班上有外号的同学:罗哥、老九、吴大、老徐……被点名的同学起立,向其他同学打招呼,外号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班级”不断响起掌声和笑声。

漫漫寻人路

多少心酸事

徐富文说,今年8月,他和王多明、吴大华商议再聚首事宜时,先是激动,随后有困扰:40多名同学组成的班级,60年前毕业,随着城市改造、街道迁移,大伙都分散失去联系了。而且大家都没有微信、QQ等通讯工具,尽管同学们大部分在贵阳,但要促成这次聚会并保证“一个都不能少”,难度还是相当大。

班长老徐说,班级有个“特别”之处,当年物资匮乏、经济困难,小学毕业后,不少同学报考了师范院校,如今,这个班一半以上是教师,还有人活跃在教学一线。老徐仿佛是看到了希望,学校成为一个最佳寻人点。

73岁的吴大华,患有低血糖还有心肌梗塞,今年3月才做过手术。接到寻找同学曾凤英的任务后,他辗转打听到曾于1997年从环西小学退休。9月上旬,吴大华来到环西小学,向门卫处安保人员说明来由,可却不顺利。“一连2天都吃了闭门羹。”吴大华不放弃,第3天,他又来到教育局,幸运地找到了曾凤英的联系方式。

为了寻找同学邓传霖,吴大华和班长先到宅吉派出所求助,被告知邓现居头桥海马冲附近,得知这个消息,两人马不停蹄赶到头桥派出所,通过头桥社区、海马冲居委会,终于找到了老同学。

希望找到所有的同学,一个都不能少。”吴大华说,这2个月,虽然成功找到了30名同学,可令人心酸的是,在这过程中,也得知已经有7名同学永远地离开了。

共忆当年情

后会仍有期

为了悼念已故的同学,聚会开场前,大伙起立默哀,之后才开始进入轮流发言环节。

这天,王多明还带来了一张“老古董”——小学一年级成绩单。这张约A4纸大小、泛黄的成绩单上,抬头还是霁云小学,每个学科的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毛笔填充满小小的格子,各个学科下方还有教师签名。

老师太负责、太认真了。” 退休前,班长徐富文是贵阳一所小学的校长,看见成绩单,他感触很深,顿时回忆起艰辛的求学岁月。徐富文记得,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上学没有鞋穿,班上的同学都喜欢踢足球,自己就裸脚踢,现在脚趾还有踢球留下的印记。

更困难的是,因家庭贫困,尽管作为班长,一周的课程也不能全部上完。“缺课”的时间里,徐和父亲挑着一箩筐的豆腐果,步行到都拉营售卖,晚上回到家,他借来同学笔记,在煤油灯下补课,尽管条件艰苦,却没有把学习落下。

当日13时许,同学一起吃完中餐后,有同学提议,大伙儿留下自己和子女的联系方式,今后,如有同学满75岁或80岁,大家再重新聚首,这个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在不舍中,同学会落下帷幕。“聚一次不容易。”看着同学们离开的背影,老徐伤感地说。 (记者:罗付伟 来源: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