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驻京区域合作工委及首批挂职干部赴京满一年

08.10.2014  22:07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这一年我们收获了工作硕果、个人阅历、异地友情,更架起京筑两地互联互通的桥梁。”9月29日,在京筑合作周年座谈会上,来自市发改委的刘浩代表首批赴京挂职干部回顾了一年的工作。

  一年前,京筑两地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大幕开启,我市选派77名干部赴京挂职,创新合作交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一年后,京筑区域合作取得初步成效,赴京干部共走访企业千余家,促成70多家知名企业来筑投资兴业,推动贵阳创新发展。

   赴京挂职

   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去年9月,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揭牌为标志,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的大幕开启。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央指出,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坚持创新驱动,狠抓人才第一资源。”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赴甘肃、宁夏学习考察时强调,围绕实施开放型后发赶超战略,继续抓好发展型班子、创新型干部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开放型、创新型领导干部队伍。

  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关键在人才。为打造一支创新型干部队伍,市委、市政府做出成立驻京区域合作工作委员会的决策,积极开展京筑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选派77名优秀干部到北京市有关部门、区(县)、企业挂职,由此开创了区域合作人才培养的新形式。

  2013年9月24日,贵阳驻京工委及首批部分挂职干部抵京。“行李不下车,大家直接从机场前往北京市投资促进局、中关村管委会对接工作。”对当时的情景,驻京工委书记丁海、黄乃铸仍记忆犹新。

  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了,但还须有章可循。驻京工委强化统筹,制订《贵阳市赴京挂职干部临时党委工作制度》、《贵阳驻京区域合作工作委员会创新驱动区域合作攻坚工作方案》、《贵阳市驻京招商工作统筹管理机制》等,使驻京合作制度化。

   当好学生

   增强干部创新动力

  “这次挂职时间长、任务十分明确、组织要求很高,是我人生的又一次历练。”一年前,南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桂明赴京挂职,任顺义区发改委主任助理、临空经济办公室主任助理。这是他第三次挂职,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去年7月,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权威科技刊物《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称,“有一座城市成为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北京。”已成为北京引擎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在发挥着全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示范引领作用。

  如何让北京的创新优势尽快辐射贵阳,这正是驻京工委的重任。赴京前,市委、市政府就明确了驻京工委的职能,首先就是培养干部,学习中关村创新发展的经验。驻京干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变了,个人角色也在不断转换,他们既是干部,又是学生——

  挂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的赵燕,定下“学生——参谋——公仆”的角色转换目标,抓住挂职处室搬迁的机会,仔细整理各类文件,借鉴园区建设的先进模式;

  挂职北京市经信委的刘桂均,努力让自己自觉学习,及时充电,补充大数据产业、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知识;

  挂职北京工业大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安万红,甘当“小学生”,学习投融资、产学研运用与结合,挖掘科技金融的创新要素。

  在“自主学”的同时,驻京工委还组织“集中学”,先后组织8次辅导报告,一方面及时传达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研究六个实体经济配套文件的政策;另一方面着重吸收新热点、新观念,邀请北京市职能部门领导、互联网金融专家等,举行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专题讲座,苦练内动。

   学以致用

   推动贵阳创新发展

  驻京工委学习北京、中关村的创新发展之道,目标之一就是引进创新要素,提升服务本地经济的能力,学以致用。

  挂职北京市科委的夏世飞认为,贵阳与北京在地理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为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提供了巨大市场。双方的合作,加速了贵阳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夏世飞说,京筑合作,政府以制定政策、培养人才、搭建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为主,让双方的市场主体、科研院所自由对接,政府做“媒婆”而不包办“婚姻”。

  一年来,驻京干部积极嫁接北京的创新资源与贵阳的市场空间,在两地间搭起一座区域共赢的友谊之桥。

  从挂职单位下班后赶到企业走访、考察、推介,成为赴京干部的工作常态。截至目前,赴京干部共走访北京企业千余家,推动200多家企业与贵阳达成投资意向,促成70多家知名企业投资落地,项目总投资约260亿元。

  虽然人在北京,挂职干部依然时刻心系贵阳。他们挤出休息时间,为贵阳的各种创新平台“招才引智”。在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2014跨国技术转移大会贵阳峰会、贵阳临空经济发展研讨会暨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推介会上,都能看到驻京干部的身影。

  仅在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上,驻京工委就促成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等一批项目在筑签约,占推介会总投资量的四分之一。

  ……

  “我深深感受到,贵阳已打上了科技的烙印。”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在座谈会上说,过去一年,他先后7次到贵阳。贵阳与中关村结下了不解之缘,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的战略,开辟了一条西部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我们挂职结束就要返程。”在中关村管委会挂职的黄成虹,将与其他挂职干部一起,回到家乡、回到岗位,助力贵阳创新发展。文广 本报记者 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