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

19.11.2014  19:12

  黔东南州是贵州中药材主产区,素有“中国的药园在贵州,贵州药园在黔东南”之说。目前全州已查明中药资源共有2831种,其中药用植物2656种,动物药154种,矿物药21种。药用植物种类分别占全国、全省药用植物种类的23.8%和67.7%。全州中药材总蕴藏量达1080万吨,藏量占全省的59.2%,是全省和全国地道药材主产区,被誉为“天然药库”,其中茯苓、何首乌、天麻、桔梗、前胡等几十味地道药材一直闻名省内外,道地药材的种类位居全省之冠。研发的“黔太子参一号”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中药材新品种,半夏在日本享有免检殊荣,桔梗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药”,茯苓被国家对外贸易部评为优质产品,并颁发了证书,被列为国内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之后五个茯苓商品出口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大力倡导和坚定推动下,经全州上下共同努力,全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较快,尤其中药材基地已初具规模。2014年种植面积56万亩,主要品种有太子参、何首乌、钓藤、茯苓、白芨等。其中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4个品种已通过国家GAP标准认证,头花蓼又是全国苗药唯一通过国家GAP标准认证的品种。施秉县所产的太子参,经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有效成分测试:含总皂甙0.213%,总黄酮0.054%,总氨基酸10.047%,均高于福建、江苏、安徽等驰名产地的同类产品,销售量占到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太子参已成为该县一张响亮的名片,初步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生产规范化、产品无害化的良好格局。

  面对全省大力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黔东南州招商引资发展思路是:抢抓机遇,立足于“新”,依托现有资源优势,以扩大种植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医药工业发展为重点,以完善新医药产业链、拓宽产业幅为支撑,大力引进和培育重大新医药项目和健康养生产业,着力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推动医药产业园区化发展,形成大带动、小配套、集群化发展模式,以此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范有序、竞争力强的具有黔东南特色的医药产业体系。

  目前,该州共有药品生产企业11家,药品批发企业16家,药品零售连锁总部8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5家、医疗器械批发企业32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家、化妆品生产企业1家,全州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企业有3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