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四马攒蹄”奔生态小康路

24.06.2014  11:40

               

      赤水是北纬28度难得的一块绿色宝地,被誉为“黔北明珠”。近年来,赤水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强力推进“四化一强”进程。

   调整结构打造生态农业富民路

  赤水坚持“兴竹药、优果蔬、壮禽鱼、稳粮猪”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重点围绕“一根竹、一棵草、一只鸡”,积极推进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标准化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十百千工程”。

  抓住金钗石斛高效农业示范园被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契机,快速扩大石斛种植面积,新建成年产750万丛培苗能力的生产基地,石斛面积扩大到4万亩左右,赤水金钗石斛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基础上,又通过国家GAP认证。

  围绕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建设,该市竹林面积从2005年的45万亩扩大至129万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竹乡。

  赤水乌骨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这一特色品牌,引进重庆奇垦集团,投资1.65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大户”模式,做大做强乌骨鸡产业,计划2014年建成标准化养殖场30个。

   转变方式打造生态工业转型路

  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是赤水近年来的着力之举。为坚持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赤水市先后关停4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将10余家“三高”引资企业“拒之门外”,严格企业的环境准入。

  围绕“竹子”做文章,先后引进和发展了一大批竹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建材、造纸、竹集成材、竹地板、竹纤维、竹工艺品、竹生态食品”等涉及10多个领域250多个品种的产品,先后获30多项国家专利。目前,全市竹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竹业生产企业达到300多家,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创造GDP占地区生产总值约30%。投资30亿元的黔北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竹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依托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特色路

  赤水市历来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落差千余米、千米不同天”的独特自然景观,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构建大旅游综合体。先后摘得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20多块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桂冠。

  投资40亿元的东方影视城·赤水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13亿元的黔北明珠文化城等项目实现旅游招商引资139亿元。同时,完成旅游景区公路大环线、游客接待中心、丹霞世界遗产展示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投入20多亿元。

  目前,赤水已建成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宾馆酒店达200余家,接待能力达到1万余人,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在建的4星级以上酒店12家。依托旅游,去年赤水接待游客量和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20%。

   加快进程打造生态城市样板路

  赤水市城镇化率目前46.6%,城镇集中式供水监测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空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优良”水平,居全省、全国前列。

  先后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市、双拥模范城市。全市17个乡镇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赤水河成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赤水风景名胜区、元厚镇米粮村等一批单位获全国文明单位、村镇殊荣。

  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再造一个赤水城”的思路,以“宜居、宜业、宜游”标准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修编完成74平方公里的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打造以30里河滨大道等为主骨架的“一横两纵一环线”城市路网体系,成功引进并开工建设总投资31亿元的五洲国际商贸城,城市建成区面积与2006年相比扩大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