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专版报道《赤水市全面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纪实》

03.12.2015  13:58

遵义市副市长田刚市长调研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工作

三十里河滨生态防洪堤扮靓赤水城区-付树湘摄影

水利投融资改革引进社会投资兴建的官渡镇防洪堤,推进全省100个示范镇。-付树湘摄影

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的金龙水库工程即将建成投运-付树湘摄影

围绕“农旅一体化”,依托水土流失治理打造凤凰湿地公园-付树湘摄影

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后的长期集镇水厂-付树湘摄影

     

      12月3日,贵州日报16版专版报道:《创新体制机制 搅动源头活水--赤水市全面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纪实》。
  近年来,赤水市水务部门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水利建设快速发展。
  “这几年赤水市水利工作取得一些成效和突破,靠的就是改革。”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赤水市水利部门在水务一体化改革、水管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改革等方面大胆探索,在去年取得初步进展的基础上,今年结合当地实际勇于创新,确定了深化水利投融资及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参与式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水利安全发展保障体制等,取得一个个新突破,实现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
   一、基层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初冬,夕阳西下,位于赤水市天台镇天坪山村境内的金龙水库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已硬化的渠道两边干净整洁,渠水清澈见底,加固后的水库大坝雄伟壮观。水库管理人员说,几个月前,这条支渠还是渠道淤积、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灌溉。如今的水库支渠,承担起了附近10多万农户农田的灌溉重任,这得益于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经过多年运行,加之工程维修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赤水山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坏损十分严重,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效益逐年衰减,灌溉面积日益萎缩。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赤水市委市政府要求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工作。
  赤水市采取“两代表一委员”座谈旁听形式,专题讨论全市的水利改革与发展问题,相继制定并印发了《赤水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等8个有关水利改革的文件;严格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和考核,出台了《关于印发赤水市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14个文件。为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土地出让收益中央统筹资金使用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水利建设政策性金融支持等配套政策,全市14个乡镇也分别出台了相应规定。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中,赤水市水务局建立了市、乡镇两级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为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了一道“防火墙”。具体做法是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合理调配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三条红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用水方式,市民用水更有保障;水质改善后,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这些水利改革措施,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也遇到过阻碍。要协调和说服各乡镇都行动起来,光靠“磨嘴皮”协调难于奏效,必须有“硬措施”配合。
  在全市水利改革工作大会上,赤水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碧强说,不改革,水管单位就没有出路,水利事业就不可能实现良性发展;没有满腔热情、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行改革,改革也难以深入。同时提出“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全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并把水管体制改革与省级水利投资挂钩,与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补助经费挂钩。
  赤水市委、市政府与乡镇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各乡镇也与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级级有人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水利改革工作任务和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列入重要的考核评价机制。
  这一招果然奏效,各乡镇纷纷加快改革步伐,使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出现转机。实现了管养分离,工程的养护逐步实行了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改革后的水管单位,面貌焕然一新,职工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
  “改革后,赤水市基层水管单位脱胎换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赤水市委副书记、市长谭海说。
  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赤水市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推动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多种模式共存的基层服务体系。把各地推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与项目建设、验收等直接挂钩,对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无进展的乡镇不安排或少安排建设项目,形成工程建设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联动发展的新机制。
  目前,赤水市基层水利工程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做到了宗宗工程有人管,镇镇都有水管所,村村都有水管员。
   二、水利改革向农村推进
  “有了自来水,我们不用再去河边挑水,还用上了洗衣机和抽水马桶,生活大大改变了。”赤水市大同镇华平村村民刘华说。
  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十二五”规划实施前,赤水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赤水市委副书记、市长谭海说,过去传统农村用水来源主要是山涧的自然水,农民用自制的竹筒、塑料管将水引入户,这些水未经处理可能含有大量细菌,饮用水不健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切实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赤水市委、市政府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因地制宜进行集镇供水改扩建,全面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仅“十二五”期间全市就解决了农村9.9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每一个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点,都建立了一套“建管养用一体化”机制,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管护组织,采取受益户代表“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了供水价格,落实了“有人管、有人养”的机制,确保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赤水市总人口31.01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23.70万人,耕地面积34.85万亩,农户经济来源主要以旅游、竹业、农业为主。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水利这一“命脉”,以水利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把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为现代农业。
  赤水市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水利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利建设,使全市的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扩大和完善,全市共建成蓄水、引水、提水等各类水利工程1420处,设计灌溉面积20.79万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市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水价不合理、水费征收难,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水利设施损害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这些问题,全市农村实际保灌面积仅有12万亩,比原设计灌溉面积下降了42.3%,农村人均保灌面积仅有0.52亩。赤水市提出通过改革,解决好当前水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到2020年全市农村人均保灌面积达0.7亩,实现农民增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水利改革作为一项提高执政能力,体现执政为民的政治任务,同时也作为全市农业及经济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增强抓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
  更新改造的机泵,完善的排灌体系,节本高效的节水灌溉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仅2014年,赤水市实施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达2.07万亩。不仅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持之以恒创新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常抓不懈,让数以万计的农村居民喝到洁净的饮用水。去年,赤水市把实施深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体制改革列入政府实事。市水利局通过对大同镇、旺隆镇等镇乡的管网建设改造,完成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赤水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全市共完成饮水管网建设1803.61公里,总投资达到9405.0万元,受益人口18.8071万人,为实现全市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民生水利齐抓共管
  “自从我们村实行‘阶梯式’水价后,既促进了群众节约用水习惯,又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空壳村’的问题,更解决了农村饮水工程建后无人管、无人维修的难题局面。”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党支部书记帅继平告诉记者。
  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中,赤水市全面推行“群众主体工作法”,让群众了解、参与、监督民生水利工程,切实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赤水市广泛调查民生水利工程现状、群众诉求,市水务局制定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及早发现工程建设相关问题,提前做好群众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建设前。
  赤水市探索水利建设管理模式,群众全程参与水利项目的选择、布局、建设、监督和管理,逐步建立群众参与、监督的机制,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受益乡、村、组群众代表还全程参与方案复核、质量监督检查、工程量复核和验收全过程,增加工程管理透明度。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实施前,赤水市要求项目乡镇在制定工程建设方案时应征求群众代表意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高效节水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等工程管护,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效益。将复兴镇张家湾山区现代水利金钗石斛示范园作为试点,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组织参与水利设施管护的研究和探索,取得经验后将在全市逐步推广。同时,赤水市水务局还确定所有水利工程都聘请群众代表为义务监督员,负责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工程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近年来,赤水市新建了一大批水源工程,10多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工。该市目前在全市推广的“张家湾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现象,对灌溉沟渠及配套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坝塘、河道以及村社公益设施管理等作出了有益尝试,在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以来,截至2015年10月,赤水市共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2.24亿元,开工建设2座水库,治理病险水库10座,解决了农村9.91万人的安全饮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4.09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加快,农业灌溉能力不断提升,防汛减灾应急应对及各项机制进一步健全。
   四、因地制宜推进多项改革
  过去一遇到大暴雨,赤水有些地方就会出现内涝和洪灾。这也是赤水市委副书记、市长谭海从不回避的问题:“主要是以前的管网标准比较低,近两年我市加强了骨干水利排涝闸站的建设,提高了排涝能力,2014年遭遇‘8·.11’特大洪灾却能成功避险,这与我市因地制宜推行水利改革分不开。”
  赤水市水务局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把民生大事摆在重要位置,突出项目建设与水利资金争取、防汛抗旱、饮水安全、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重点中心工作,不断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控制性工程体系、节水抗旱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体系及水田灌区节水灌溉的排灌工程体系,使全市民生水利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无论是从防洪保安、水资源管理,还是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赤水市都有新的发展举措。复兴镇凯旋村建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对村内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协会明确专人实施工程的日常管理维修工作,辖区内水利工程的水价,也由协会代表讨论决定。自从建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机制后,农民把建成的小微型水利工程当成了促进增收的重要设施来保护,小型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赤水市成立了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搭建水务投融资平台,不断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建设与管理。赤水市与贵州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水务一体化PPP模式合作,积极与银行开展贷款谈判业务,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水务建设,着力解决地方配套筹资难题,推进了骨干水源等工程项目建设。继续加快推进财政资金在水务发展中的资本化运作,通过水务投融资平台引导和放大财政资金在水务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垫资代建、建成运营移交等水务建设机制,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建设。2014年以来,在部分河道治理、乡镇污水处理等项目上,采用施工单位垫资代建、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推进了工程建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赤水市紧紧围绕“十百千”农业产业化工程和重点农业园区规划,安排布局水利项目,并充分利用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化、生态性特点,加大“农旅一体化”精品亮点工程建设力度。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精品亮点工程:结合赤水石斛产业发展,在复兴镇张家湾石斛基地,通过完善景观水体、现代化水利喷灌等基础设施,打造首个“赤水市山区现代水利生态示范园”;围绕“彩林工程”,科学布局大力实施水保林建设项目,将天台镇凤凰湖湿地公园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乡村旅游等内容“农旅一体化”示范点;立足提升城区防洪安保能力,结合城区生态景观建设,通过河滨西路、南路、东路防洪工程建设,着力打造赤水河畔30里河滨生态观光带;以水库资源服务于高山度假休闲项目,盘活蕨基坝水管所资产,合力打造天岛湖(蕨基坝)、天鹅堡(二郎坝)休闲旅游度假区。通过合理空间布局,巧妙搭配苗木,丰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山水田园风光和别致景观,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味,向“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迈进。

                              单位名称(赤水市水务局)文/熊健波、付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