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赤水市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简介

15.03.2016  14:16

凤凰湿地公园水系整治-付铭浩

凤凰湿地公园山塘-付铭浩

围绕“农旅一体化”,依托水土流失治理打造凤凰湿地公园-付铭浩

     

一、工程建设情况

(一)项目背景

2013年,在财政部、水利部制定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与分省任务的背景下,贵州省水利厅根据《国家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等相关规划精神,编制《贵州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13-2017年)实施规划》,将赤水市列为2013-2017年(国家第五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县。

(二)项目完成情况

按照编制的《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贵州省赤水市实施规划》,赤水市规划治理冷水沟、陛诏沟等11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7.50km 2 。到2015年底赤水已实施凤凰沟(生态清洁型)、三佛沟、毛溪沟等7条小流域。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1km 2 。投入财政资金2922万元。目前,2016年度赤水市石堡沟、沙嵌沟2条小流域治理工程正在建设。

(三)项目建设成效

赤水市一直按照“先规划、再计划、定步骤”的思路、打造集中连片的项目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地区,把水土流失治理与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第五期全国20个省279个县中,走出一条“水土保持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新道路。

赤水市通过近几年水保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探寻走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治理之路,还为西南山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围绕“彩林工程”,科学布局大力实施水保林建设项目,将凤凰沟小流域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乡村旅游等内容“农旅一体化”示范点;通过合理空间布局,巧妙搭配苗木,丰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山水田园风光和别致景观,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味,向“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迈进。在赤水市涌现了凤凰沟、毛溪沟、天堂沟小流域等各具特色的小流域治理项目和精品示范工程,为全面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树立了典范。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市主要领导推动项目建设。
    赤水市为实施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副组长,财政、水利、发改等单位负责人和项目涉及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规划领导小组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对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调度、统一安排部署我市的水保建设工作,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建设环境,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科学协助、共同共建”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把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项目实施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水务局做为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形成了建设单位负全责,项目乡镇抓协调,施工企业抓质量,监理单位“三控制”,受益村组抓劳力的项目建设联动机制。

(二)开辟水土保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W·E·H”模式。

  1.水系整治“Water system regulation”

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中,采取从源头控制水源污染,在人居集中的地方新建生态污水厂,通过“预处理+厌氧处理+人工湿地+自然湿地”的方式,使得排入小流域的主要污水达到一级B标。

在溪沟两侧的耕地采取“经果林+作物栽种+保土耕作”的方式,林地采取封禁治理模式,其他类型的地类根据实际采取保护,使小流域内水土流失为零。小流域区域内,增设垃圾池,收集生活垃圾。树立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创新建管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治山治水、保水保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建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防治水平较高的综合示范样板。

  2.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建设、湿地公园建设”,全面启动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集中力量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同时结合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点面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科学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经果林,建设生态旅游景观,培育致富产业;调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思路,一律禁止新开垦荒山建设梯田,防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发生。

结合治理工程积极开展项目科研。我市水土保持工作站与长江委长江科学院、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开展“3S”、遥感等科研工作,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地理优势,研究更能发挥效益的系统治理机制等,让更多的科研项目造福赤水,促进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施性。

  3.人居改善“Habitat improvement”
      将水土保持工程与农村饮用水工程、村镇排水工程、道路边坡整治工程等相结合,从山上治理延伸到山下和村庄治理,在村庄房前屋后、庭院栽树种花种草,道路主干道两旁建绿化带,公共休闲场地建花池,种花草树木。并把小流域治理的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衔接;坚持合理利用、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树立长远眼光,以规划为抓手,高效率运作、高质量建设。

(三)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按照中央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各项建设中。在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把工程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发挥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清洁型小流域,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施受到了项目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媒体关注,群众更加支持我市水保治理工作。我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受到了贵州日报等媒体关注,贵州日报实地采访并已报道3篇新闻,贵州省水利厅网、贵州省生态建设网、赤水市人民政府网等网站媒体45次报道宣传我市治理成效。按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创新新思维,转变新方式,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优化配置防治措施,全力提升投资效益,使赤水市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不断走上新台阶。

(四)结合山区园区示范园,创新模式为区域发展助推助力。

在工程建设中,结合我市特点,由于经果林措施预算单价较低,实施难度大,为保证经果林措施达到设计的面积、成活率、保存率和品质要求,经果林措施采取供苗、栽种和管护三者合一方式,委托乡镇组织流转土地大户、村集体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等组织实施。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种植密度、单位面积造价,通过验收后给予补助。围绕“张家湾水利山区示范园、凤凰沟实地公园”等园区,始终坚持以规范促质量、以质量求效益,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有效提升了工程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按照《贵州省水土保持区划》、《贵州省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专题研究报告》的分类,我市属于赤水河中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赤水河谷属于紫色砂页岩分布区,风化强烈,水土流失严重,难修复。并且,赤水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352条,总长为1254.2km,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河道0.696km。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 km 2 的支流26条,总长780.5km。在第五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中,我市只有11条小流域进入规划,剩下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由于,区域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河流众多,我市的水土流失主要以小流域为区域单元,且水土流失区域均分布在我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区域内。结合我市特殊的地理条件,赤水市水土保持工作站积极开展区划内水土保持调研工作。由于区域的特殊性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赤水市的水土保持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单位名称(赤水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文/图        付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