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市:赤水河畔今胜昔 竹海万顷富农家

22.06.2016  17: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惦记赤水人民、重视赤水经济发展,无数建设项目落户赤水,助推赤水腾飞,助力人民富裕。进入新世纪后,赤水农发人以农业增效为根,农民增收为本,连续14年争取农发项目资金9728万元,其中产业化经营项目补助4128万元,贷款贴息225万元,撬动金融资本2944万元,在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一根竹、一棵草、一只鸡”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及农发政策要求,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及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竹产业、石触产业、乌骨鸡产业,建成竹原料基地80多万亩,楠竹基地50多万亩,石斛基地6万多亩,林下养殖乌骨鸡600多万羽,扶持竹、药专业合作社7家,大中型竹加工企业5家,国有林场1家,对全市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及脱贫攻坚作出了卓越贡献。到目前为止,赤水主城区扩大了7倍,GDP翻了20番,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9000多元。农民富裕了,昔日矮小、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已经无影无踪,独栋独院的小洋楼,宽敞明亮、布局合理、装饰讲究,似别墅、胜仙居;农村富裕了,昔日脏乱差的村寨一去不复返,座落有致、排列整齐的新村,水电路、消防卫生、休闲健身等设施配套,绿化美化到位,似景区、胜城市,让人留莲往返。


  一、“红色竹子” 绿色银行


  高高矗立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和宽阔深红的纪念广场仿佛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为摆脱蒋介石8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四渡赤水,赤水人民砍竹做筏,以筏代舟,在元厚场、丙安场渡口横渡赤水河英勇事迹,红一军团驻地、红军物件至今完好保存。


  文学家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铸造了赤水“竹林深处有人家”的人居画卷,赤水人与竹情结深隧,感情浓厚,种竹、护竹、用竹热情始终贯穿于生产生活之中。随着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赤水竹林面积达130多万亩,年产商品楠竹1020万根、竹原料80万吨、鲜竹笋4万吨,年产值6.26亿元,农村户均年收入11178元。


  “人们都说‘养儿防老’,其实孩子们有孩子们的负担,房价、生活贵,结婚、生子成本高,手头不方便时再孝顺的孩子也难为父母担起经济重担;我虽老了但身体强壮还能干,我虽深居大山但山多地多资源多,我响应政府号召,种杂竹60多亩,每年收入3.5万余元,就象开了一家银行,持续收获持续取款,除我们老两口的生活日常开支外,还能为城里教书的女儿支付购房按揭”,旺隆镇富顺村李维成老汉朴实的一番话语,真切的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种竹的喜悦。李老汉居住的富顺村有200多户900余人,地处半山地区,山高坡陡,无其他经济来源,是省定贫困村,2003年利用农发土地治理多种经营项目发展原料竹1500多亩,累计竹林6000多亩,仅竹业收入就达370多万,人均4110多元,2014年光荣地摘掉贫困村帽子。


  复兴镇是我市原料竹主产区之一,现有竹林近5.6万亩,年产竹原料6万多吨。2010年,因林区道路建设滞后,仁友、风溪、凉江等村近2万吨竹原料、10多万根商品楠竹待伐运出,不能变现,农户怨声载道,复兴镇竹原料专业合作社心急如焚,市农发办得知此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深入村组调研,积极帮助复兴镇竹原料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并实施农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新建机耕道10公里,新建竹原料基地1500亩,带动发展竹原料基地10000多亩,项目区农户增收1620万元,复兴镇竹原料专业合作社增收170万元,既解燃眉之急,又发展壮大了竹原料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竹业加工兴旺 蓄力循环发展


  赤天化纸业是赤水最大的林纸一体化的现代化造纸企业,年生产纸浆板20万吨,消化竹原料80万吨,下游产品主要是高档生活用纸、办公用纸、包装厢纸板等,除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就业外,每年仅竹原料采购就达3.84亿元,赤水农民人均1600元。充足的竹原料供应是纸业确保正常生产运行的必备条件,为此,隶属于纸业的竹原料公司大伤脑筋,没有自己的原料基地,无力调控季节性短缺,市农发办雪中送碳,及时解决贴息款105万元,当年银行贷款到位2000万元,自建原料基地3万亩后还解决部分竹原料收购资金缺口,确保竹原料平稳供应。


  走下工业大道进入贵州中竹新宇有限公司,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厂房呈现眼前,嗡嗡作响而不显吵闹的机器轰鸣声,穿梭往来的叉车、航车、升降车,各个岗位紧张作业的工人,向我们展示了繁忙而有序的生产景象,公司老总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兴致勃勃的介绍更告诉我们公司产销两旺、效益卓着的经济动态。中竹新宇公司虽历经时新家俱厂改制为新宇竹业公司、简陋生产棚异地搬迁等变革,农发于2004年开始,先后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2期900万元,解决贷款贴息2次90万元,逐步把该公司培养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设备技术一流的省级龙头企业,结束了赤水竹加工“粗、笨、大”的历史,开创了“精、细、美”的先河,引领赤水步入竹类精深加工的崭新时代。目前,贵州中竹新宇有限公司厂区占地60多亩,有厂房6000多平方米,办公及生活用房2000多平方米,竹原料调节基地1000多亩,员工140多人,总资产5000多万元,年加工楠竹100多万根,杂竹300多吨,主要产品有竹地板、竹砧板、竹旅游产品、竹家俱、竹集成材等五大类15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新产品、新技术专利30多项。韩国一位女客商来公司签定地板合同时感概地说“和你这样的企业打交道我很有信心”,一单签下50多万平方米的订单。


  贵州红赤水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注册资金500万元,位于赤水工业园内,鉴于赤水4万多吨竹笋的加工与开发,市农发办解决贷款贴息2期55万元,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资金1400万元帮助竹笋加工生产线升级改造,使赤水竹笋走出“玉兰片”、“笋干”的传统加工模式,进军多类型、多形态、多口味研发生产,让这种纯天然的优质膳食纤维带着耀眼的光环进入百姓生活,附加值成倍提高,打破赤水竹笋加工厂兴建一家倒闭一家的神话。公司通过近10多年发展,目前拥有企业资产8072万元,职工300人;占地面积70亩,有厂房库房面积13000平方米、办公用房7000平方米、职工宿舍4000平方米;具有竹笋及食用菌类的生产设备,主要生产竹笋类、食用菌类、山野菜类、腌腊制品类、虫茶和石斛茶类等5大系列食品及保健饮品;拥有“红赤水”、“桫椤妹”、“竹妈妈”、“自然传奇”“长寿虫茶”5大品牌共200多个单品。“红赤水”商标2012年被省商标局评为贵州省着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深受消费者青睐。公司10年来先后荣获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林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贵州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贵州省旅游商品定点企业等殊荣。2015年该公司销售收入7100多万元,税利近1000万元。如今的“红赤水”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不远的将来,“红赤水”集团公司将是一家响当当的上市公司。


  竹基地的发展与竹加工业的发展相辅相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竹基地是竹加工业发展的“活性剂“和“催化剂”,竹加工业是竹基地的“保护剂”和“稳定剂”,消化竹材,促竹基地稳定持续发展;丰富的竹原料孕育了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先后引进新锦、闽兴、天竹、赤河、新生竹纤维板、黔原笋业、嘉和家、精品生态木等一大批竹加工企业进驻,且活力无限;重点发展传统竹制品、竹家俱、竹砧板、竹地板、竹塑板、竹纤维制品、竹炭、竹醋液、竹集成材、竹提取物等十大类竹产品。培育了“竹王”、“竹皇”、“百冠”、“红赤水”等多个优秀品牌,40多个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130多个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5年底止,全市各类竹加工企业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24 家,安置农民工等就业2.4万人,其中贫困户 3000人,竹产业工业产值达到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1%以上。

  三、发展林下经济

农家财源滚滚


  百米之外就传来热闹非凡的鸡的打鸣声,在竹林穿行中不知不觉到了天台镇三块村七里坎陈名的林下乌骨鸡养殖场。“他是唯一的总经理,负责卖鸡,我是唯一的鸡司令,负责喂鸡,你还别说,每天在这竹林中上上下下,与这上万的鸡仔共舞,乐趣万分,看到成群结队的鸡,就象看到滚滚而来的钞票,闻到淡淡的鸡粪味,就象闻到钞票油墨的芳香”,陈名之父兴高釆列地给我们讲道。陈名家地处山腰,地虽陡峭,面积则宽,5年前他拿出打工所挣的10万元积蓄在自家的30多亩竹林中办起了林下养殖场,存栏乌骨鸡1.3万羽,年出栏2.5万羽,每羽纯利润6元,年利润15万元,比他打工的5倍还多,短短几年下来,在城里买了房,还买了小货车、小轿车,率先步入小康。


  为了综合利用竹林资源,市委市政府立足“一只鸡”发展壮大林下经济。2015年引进贵州奇垦集团,在全市林下鸡600万羽,促进赤水乌骨鸡产业飞速发展;纸浆厂及所有竹加工企业的竹屑竹锯末等废弃材料,是生产竹荪、大球盖菇、天麻等食用菌的上等材料,人们变废为宝,从2008年开始种植竹林竹荪、天麻等试验示范,2010年进入批量生产,亩产值2万多元,有力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四、竹浪翻滚吸引游客 旅游红利惠及农民


  “快点来,这里处处都象公园,开车都象在公园里开车,真的很安逸”,一名成都口音的游客在赤水游客接待中心给朋打电话。是啊,赤水是竹的海洋、竹的画卷,竹与丹霞、竹与瀑布、竹与人的有机结合是那么和谐,那么完美,那么生态,那么自然,让人无力辨别是人间还是天堂。


  “有花蜜蜂来,有竹游客来”,随着遵赤、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的开通,大量游客涌入赤水,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0%,景区门票及经营性收入增长48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单日游客接待量最高突破10万人次。巨幅增长的旅游客流在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不断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仅2014一年,我市旅游综合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完成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亿元,新签约旅游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全年新改扩建旅游公路110公里,游客接待中心、丹霞遗产展示中心投入运营,竹海公园、赤水大瀑布、四洞沟等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市建成投入使用桂源、同盛浙旅两家四星级酒店,若干商务酒店和家庭宾馆,全市接待床位达到1.2万张。


  全市100多家乡村旅舍、休闲农庄、农家乐和众多的农副持产销售点,都在尽情分享旅游红利。复兴镇凯旋村五厂组水磨坊农家乐,凭借自家农居改造,凭借赤水大瀑景区干道,凭借农村竹林美景,就以“豆花、腊肉、筒筒笋”为主打,同时就餐能力不足20桌,内设床内30张的小本经营,2015年国庆长假吃饭流水席,住宿满客,短短几天净赚10万元,几年如此,经久不衰,每逢节假日生意尤为火暴。(何汝华 梁凡 王宗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