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 让山更青水更绿
本报记者 黄杏
冬季的赤水,依然满眼翠绿,到处弥漫着清新的空气。
1月14日,记者走进赤水,在这里,映入眼帘的不再是贫穷和落后的景象,而是生态和绿色发展。
赤水市每年都要实施“节能环保专项行动”,并将每年6月5日确定为“生态建设践行日”,将8月2日确定为“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日”,设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并隆重举办系列活动。
如果说“竹子之乡”是赤水最深入人心的名片,那么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赤水则是赤水最响亮的名片。赤水丹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座崭新的丹霞城正在崛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赤水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贵州旅游的一面“旗帜”。赤水,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32000个,到“赤水洗肺”成为旅游时尚。
如果说“四渡赤水”演绎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神来之笔”的传奇;那今天的“美丽赤水”则演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乐章,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样板”。
生态是赤水最大的资源财富。近年来,看中赤水这块投资热土的外来客商纷至沓来,招商选商必须把住生态“门槛”。为此,赤水市先后将20多个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项目拒之门外。赤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经济强市”建设,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绿色城镇,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
近年来,赤水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先后成功承办了遵义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文化节、穿越中国侏罗纪山地自行车赛、美食文化节等活动。赤水旅游综合体列入全省100个景区重点打造,并作为21个示范性旅游景区优先发展。近年来,赤水市破除传统思维中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的误区,把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作为赤水发展的命脉,扭转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实现了逆势上扬。2014年,赤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4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8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88个,签约资金315亿元,实现到位资金1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