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卡公主”和她的玛卡:记赫章县兴发乡返乡创业农民工苏艳

15.10.2015  18:47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15日电 头戴遮阳帽,身背喷雾器,在一大片铁栅栏围着的绿色土地上,一个女青年不停地喷洒着农药,她就是赫章县兴发乡返乡创业的彝族农民工苏艳。铁栅栏围着的是苏艳的400余亩玛卡种植基地,也是是苏艳返乡创业撑起的第一片“蓝天”。因种植玛卡而闻名的苏艳。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玛卡公主”。

     辛辛苦苦打工路

    2009年苏艳去云南打工,先在红河,后到丽江和昭通,那时她25岁。

    在云南打工的6年间,苏艳不辞辛劳,同时打着几份工,工钱也比别人挣得多。据她介绍,初到红河的那年,白天在服装店上班,晚上在美容院打工,学化妆、学美容,月收入平均在3600元左右。为了进一步增加收入,第二年,自己又开起了早餐店。除了基本开支外,她把剩余的钱都积攒了起来,6年间,她靠打工攒下了12万元,为自己创业积累了第一桶金。

    苏艳学历低,文化浅,但头脑相当灵活。她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新时期农民的进步与开明。据她说,因为家庭困难,自己才读了3个月的一年级,没有文化,学技术很费力。所识的字,几乎都是长大后看电视、看广告慢慢记下来的。

    苏艳说,打工期间,为了多挣点钱,多学点技术,学精技术,她每天晚上只睡4个小时,当别的女孩子在寝室酣睡或在外谈情说爱的时候,她却在辛辛苦苦上班、识字、跟师傅学技术。

     回乡创业见成效

    2014年,在外打了6年工,并收获了爱情和家庭的苏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本来可以在他乡享受自己应有的生活,但始终怀揣创业梦想的苏艳再也等不及了。她想回家乡创业,把自己学到的技术“移植”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

    “相似的气候条件,人家在那里能做成功,我想我回来也能成功,就算失败了,大不了重新去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反正人年轻,输得起。”说这话时,苏艳脸上流露出的是年轻人少有的淡定和果断。

    苏艳的想法起初并未得到丈夫的支持。2014年3月,苏艳谎称回家探亲,就瞒着丈夫一个人在兴发乡中营村流转土地,投资20万元建起了9个大棚,把从香格里拉带回来的玛卡用营养袋进行育种。当年试种的8亩玛卡全部获收,共收获了2000多公斤,市场供不应求。今年,苏艳已与贵阳贵卡生物研究院签订了合同,所有玛卡均由该院全部收购。

     带着乡亲一起富

    在兴发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苏艳今年流转了500余亩土地种植玛卡,共投资了200万元,光种苗移栽工时费就花了10多万元。在为当地村民解决劳务收入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习到玛卡种植技术。

    据苏艳自己估计,按每公斤销售100元计算,1亩玛卡产量约300公斤,500亩的玛卡销售额应该能超过1000万元。苏艳在创业路上看到了希望,她也没有忘记乡亲们。“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很有限,搞农业还是适合大家一起搞,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苏艳说。

    苏艳积极动员乡亲们种植玛卡,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玛卡种植,由合作社免费供苗给农户并提供技术指导,收获后农户用玛卡本身折价抵扣合作社的种苗成本,余下玛卡再由合作社直接销售给收购公司。目前已有8户当地村民参与种植玛卡,每户种植面积5亩左右,明年种植面积可扩大到1000亩以上。同时,双坪、水塘堡、城关等乡镇的农户也来购苗种植,带动效应逐步明显。

    苏艳的愿望是等项目形成规模后,争取引进深加工企业,对玛卡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依托韭菜坪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把“韭菜坪玛卡”培育成为特色旅游商品,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肖开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