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听民声]老船工为何盼修桥?

24.03.2015  13:31

[走基层 听民声]老船工为何盼修桥?

新华社记者闫起磊、骆飞

    河上修了桥,靠撑渡船为生的船工岂不是要下岗?可记者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采访遇到的老船公张修华却不这么想,他甚至比坐船的人更盼着修桥。

    武陵山深处的贵州省松桃县大坪场镇有一条地耶河,宽约50米,水流湍急。河两岸有3个村子,一岸是靠近大坪场镇的月城村、尖岩村,另一岸是地耶村,两岸村民共有3600多人,每天要渡河的人有1000多人次。地耶河上只有3个渡口,73岁的张修华是其中最繁忙一个渡口的唯一船工,遇到镇上赶集日,他要渡700多人次过河。

    “从我爷爷的爷爷起,我们家就在这条河上以撑船为生。”老张说,撑船的报酬是向村民收取一些叫做“河粮”的稻谷,自打14岁起他就跟着父亲撑船,大半辈子以渡口为家。然而,近来,老张却总为一件“自毁家业”的事着急心切,这位靠撑船养家糊口的老船公,竟盼着早日在河上修桥。

    修了桥,不就砸了船家“饭碗”?老张却说,与河两岸村民受到“无桥之苦”相比,他一个人的“饭碗”微不足道。因为没有桥,河对岸的地耶村村民不能买机动车,生产生活成本高,而河这岸月城村一半的良田、尖岩村五分之一的良田却在河那边,生产也极为不便。

    “当初嫁到地耶村,夫家告诉我说要修桥了,我才答应嫁,现在,我女儿都出嫁了,过河还是要坐船。”在渡口过河的村民姚益飞刚在镇上买来了春耕种子,她苦笑着告诉记者,因为交通不便,去年,她家新修一栋房子就多花了5万多元,而她家新买的一辆摩托车也只能放在河对岸的亲戚家,只有坐船过了河才能骑。

    “无人接班”也是让老船公张修华盼桥心切的另一个原因。老张说,他年纪越来越大,眼看着撑不了几年船了,而仅是一些河粮的报酬,年轻人宁愿到外面打工也不愿撑船。老张说,撑船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也是一个讲本领和技巧的手艺活,因为关乎船客身家性命,没有培养出可靠的接班人,他不放心。

    记者在武陵山区采访发现,其实,类似地耶河这样的情况还不少。有的两个村,两边都已经修好了通村路,甚至是高标准的通村油路,却因为一条河、因为缺少一座桥,道路连接不起来,出现“两头断”的现象,村民出行不得不面临“开车上路却脱鞋过河”的尴尬。而一些渡口的船只和船工也出现老化、难以为继的状况。

    松桃县农村公路管理所所长任庭刚说,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贵州很多偏远的山村都已解决通达问题。如今,正按照建设全面小康的要求,开始修通村水泥路和油路,将“通达”提升为“通畅”。但由于造桥成本比较高,财力一时难以支撑,通村道路如何“过河”成为农村道路建设的“痛点”。他建议,下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需要更加重视配套过河的桥梁,让“断头路”连起来。

    大坪场镇副镇长田禾告诉记者,为解决地耶河两岸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目前,镇里已给有关部门打了报告申请项目支持,打算撤除地耶河上的渡口,改建一座人行便桥。

    “我巴不得明天就下岗呢,我下岗了,河两岸老百姓奔小康的路子就宽了噻。”老船公张修华又一次摆渡后,拍着那条陪伴了他几十年的渡船笑道,“这‘老伙计’也该跟我一起退休啦。

    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