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4.12.2014  15:06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主战略,贵州城镇化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客观上表现为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区域内部向某一区域的不断集中。对于一个国家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来说,城镇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其对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加快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贵州目前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城镇化率均实现了年均1.5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8.2%。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速度。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两者是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2013年贵州工业化率为33.5%,低于城镇化率近5个百分点。

 

  “大城市病”与城镇空心化并存。由于贵州省仅有贵阳市一个大城市,各种资源集中于贵阳,造成贵阳大城市病突出,一环、二环开始向外“摊大饼”,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人居环境难以改善。同时,省域内很多城镇呈现出“空心化”问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坚持走贵州特色山地城镇化道路

  省委、省政府2014年4月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对加快城镇化发展明确了方向。当前应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实现黔中城市群率先突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坚持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城要积极借助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通过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从而不断推动城镇化进程良性、可持续发展。特别应该重视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突出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的作用,应坚持产城互动,将各类园区作为城市新区来谋划建设,使各类园区成为承载产业、吸纳人口的聚集区。同时,对于不具备工业化条件的地区,也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建设农业园区型、旅游景区型、交通枢纽型、民族风格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

 

  第二,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作为一个拥有4000万人口的省份,针对目前仅有贵阳一个大城市实际,应首先重点培育黔中城市群,加快贵阳——贵安——安顺一体化,同时加快将遵义、都匀、凯里、六盘水、兴义、铜仁等城市培育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同时,由于贵州没有平原支撑的特点,应结合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通道建设,在其沿线选择用地条件较好的小城市和县城,重点培育其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其次,应加大对现有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其变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并将城镇建设与工业化、生态移民工程结合起来,使县城和中心城镇成为吸纳周边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战场。

 

  第三,提高城镇规划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城镇规划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城镇规划水平,提升规划品味,抓好规划衔接,强化规划执行,一张蓝图干到底。特别是针对贵州多山、自然生态保护良好的特点,应将城镇规划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照抄照搬平原地区大城市建设理念,防止贪大求洋,防止千城一面,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加快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创新城镇管理模式,对违反城镇规划的各种违章、违法行为要坚决纠正,尽快改变目前一些城镇脏、乱、差的面貌。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城镇规划、管理专门人才,打造一支适应贵州城镇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第四,逐步改善城镇公共服务。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使城镇真正成为关心人、陶冶人的幸福家园。注重协调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让全体居民共建共享,让城镇原住民和新进城人口、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共享城镇化的文明成果,努力实现城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高度重视城镇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城镇学校、医院、供水、供气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要注重城镇的人文关怀,加强城镇绿地系统建设,下大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