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路·追梦人]吴殿华:吃穿住用行 坐享新生活

10.09.2014  01:13

65载赶考路·65位追梦人》大型报道(04)

吴殿华:吃穿住用行坐享新生活

吴殿华(右)和老伴焦静(左)。长城网 赵晓慧 摄

长城网衡水9月9日电(记者 赵晓慧)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前进步伐日益加快,享受改革红利的人民群众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改变。

在79岁高龄的吴殿华老人眼中,65年间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明程度的普遍增强。

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市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这些都是我这个老头子最深刻的切身体会。”吴殿华老人说,65年来,身边发生的一切变化,无论是点滴小事,还是沧桑巨变,自己都尽收眼底,感受良多。

吃:从“填饱肚子”到“食物养生

小时候家里穷,吃饭根本就没得挑,有什么吃什么,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吴殿华告诉记者,那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而且少得可怜。

母亲担心平日里孩子们嘴馋,总是将准备过年的肉留下一半,用盐腌制、晾干,在必要的时候拿出来安抚我们几个小馋猫的胃。”老人说,母亲腌制的“北方腊肉”几乎陪伴他度过了整个童年。

但最让老人记忆深刻的还是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让“填饱肚子”也成为一种奢望。

野菜、水草、玉米芯乃至榆树皮……只要是能吃的,全都被老百姓拿来填肚子。”老人回忆称,建国初期,粮食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于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用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在多方的联合推动下,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的吃饭问题得不到解决。

每人每月20斤粮食,二两油,怎么可能够吃?”从老人的回忆中,记者了解到,在那个特定时期,“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那个年代,吃饭是最大的难题。我们几乎天天饿肚子,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哪敢像现在的小孩子整天蹦啊跳啊的”。

真正让老人不再为吃饭发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让群众富了起来,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老人说,从那时起,吃饭逐渐开始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食物的安全、营养和健康,有机粮食、绿色蔬菜等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吴殿华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不仅仅被用来“填饱肚子”,更被认为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

通过食用特定食物,利用其特性来达到调节机体功能、愈疾防病的作用,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吴殿华在采访中表示,在现代人眼中,食物的作用是营养,食疗则被认为是养生健体的最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