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踏歌行”系列报道(五)毕节乡村旅游逐日新

18.08.2014  12:13

  在毕节百里杜鹃金坡乡附源村,宋慎海的农家乐“渔满源”可以称得上第一家。

  “从前和现在不敢比,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曾经,因为地里刨食糊不了口,宋慎海和大多数村民一样选择背井离乡。现在,宋慎海的农家乐收入每年在30万元左右。

  “如果不是村里搞旅游,就算再奋斗40年,也不可能有今天。”他一语道出了关键。

  “出门泥巴路,回家泥满屋;摩托不进村,单车扛进屋。”曾经的附源村虽然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但受限于交通不便、闭塞落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守着“金山花海”过着穷日子。

  转机出现在2007年。百里杜鹃党工委、管委会成立后,按照“抓旅游与抓扶贫”相结合的思路,依托“满族第一村”这个文化品牌,以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目标,将附源村作为乡村旅游和重要文化旅游景点进行打造,这个“满族第一村”终于找到了“满韵乡风、水墨附源”的角色定位,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800元增至现在的6200元,从“边穷村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

  走进附源村,满眼皆惊艳。公路两边,枇杷树将近3米高,400多户满族人家傍山而居,屋舍一改南方人家青瓦灰墙的婉约,红瓦、红柱、蓝檐的满族风格民居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格外耀眼,文体广场让人耳目一新。夜幕下,漫步在村里的休闲步道上,一盏盏路灯氤氲在如丝的细雨里。

  在村委会办公楼里,村里干部们盘算了一笔基础设施建设的细账:筹措资金170多万元修建3.5公里通村油路、7公里通组公路和1.5公里连户路,硬化院坝18000平方米;争取资金12万元修建了垃圾填埋点1个;整合资金130多万元,修建了集农家书屋、会议室、娱乐室为一体的村综合办公楼1栋;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修建村文化娱乐活动小广场;积极争取财政帮扶资金800多万元,同时面向社会各界募捐帮扶资金200余万元,实施满族民居改造303户;协调资金25万元,解决了全村251户的人畜饮水问题;完成了全村农网改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

  在打造乡村旅游硬环境的同时,百里杜鹃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吃上旅游饭。宋慎海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餐馆经营初期,由于缺少技术支撑,不懂经营管理,每周客人就在10多人左右,急得我团团转。好在后来政府组织我们参加厨师技能培训班,厨艺得到很大提升,去年花节和旅发大会期间,我就盈利30余万元。”宋慎海话语间掩饰不住自豪。

  目前,该村已发展农家乐7家,农家旅社5家,可一次性接待450人用餐,150人住宿。全村涌现出一大批养猪、养牛、养鸡、养兔专业户,大部分产品“内销”本村的农家乐。

  即便花期已过,城里人仍然喜欢驱车来到附源村,品农家瓜果,静享这一份难得的满韵夜色。日子越过越红火,宋慎海说他不会懈怠,下一步,他将联合10多家农户,注册成立一个蔬菜养殖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