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愚公”的遗愿

26.06.2014  11:33

[身边的感动]“愚公”的遗愿

——贵州罗甸县大关村人治理石漠化纪实

新华社记者李春惠

    6月23日,何元亮遗体告别仪式在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何元亮生前住所举行,仪式由罗甸县委书记杨朝伟主持,黔南州委副书记吴胜华作何元亮生平介绍。(夏志明 摄)

    当代“愚公”何元亮的人生在6月20日定格,一份还未完成的种植方案还静静摆在床头。

    从1983年到2013年,担任贵州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党支部书记的30年间,何元亮带领大家苦干实干,最终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前来探望的新任村支书吴吉文说:“我看不到愿望实现的那一天,你要把担子接过去。

    何元亮的愿望是:治理大关村石漠化,实现小康。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创造了太多奇迹。大关石漠化严重,上世纪80年代,全村1270亩旱地分布在180多个山垭、窝凼、陡坡的石旮旯里,90%的山坡超过25度,全村找不到一块超过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1980年全村人均粮食持有量仅130斤,人均纯收入45元。“大部分人家过完年就断粮,靠吃救济、野菜等过活。”吴吉文说。

    为了找条活路,何元亮揭掉自家屋顶上的瓦片卖得60元,用做盘缠先后6次到邻近地区,希望找块“风水宝地”举村外迁,但最终没能如愿。走不了,路又在何方?

    1984年,何元亮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动员村民造田,“苦熬不如苦干,劈石抠土也要造出水田。”当年春天,何元亮在自家门口的石山上放响了第一炮。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人都豁出去了。为凑钱买大锤、钢钎等工具,大关人把家里能卖的都卖掉,连正在下蛋的老母鸡也不留。没钱买炸药,就把锯木屑炒煳,拌上硝铵自制炸药。连土炸药也没钱制的,就把柴火堆在石头上烧,烧烫石头后泼上冷水,再一锤锤、一块块撬下龟裂的岩石。

    大块石头砌田块,小块石头填坑洼,碎石、泥土一层层铺平夯实,再回填两尺厚的泥土。回填的泥土是从石头缝里一点点抠出来,一些稍宽的石缝里竟掏下去七八米深。从1984年到1996年,大关人苦干实干12年,在乱石中劈石造田1200余亩,全村人均产粮540斤,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大关的温饱问题终于解决了。

    另一个难题摆在了何元亮的面前。造田时,山上石旮旯中的泥土被抠出填田,原本生态脆弱的大关,许多地方变成如森森白骨般的连片石漠。何元亮已经意识到,靠山吃山,吃山还需“养山”。他自己掏钱到四川买来杜仲苗,并亲自抬着苗木分给群众,号召大家“养山”。大关人吃够了生态的苦头,何元亮的号召一呼百应。村民严方琳说,家家户户上山种树,中午也不下山。

    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在罗甸实施,大关人以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退耕造林中,以惊人的决心和毅力在岩石缝中播撒绿色。几年间,大关人把25度以上的山坡全部退还。

    除退耕还林工程外,大关人还积极参与珠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荒山造林等各项国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十余年努力让大关从石漠变成了绿洲。目前,大关有林地3246亩、灌木地35907亩,森林覆盖率达66.3%。“大关人像护命一样护林,十几年从未发生过山火。鸟、猴子,甚至连熊都回来了。”吴吉文说。

    依托种植中药材、经济林以及外出务工等,大关年人均收入稳步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45元上升到2013年的6200元。

    罗甸县县长杨兴华介绍,未来几年,大关将借助现有的森林植被、喀斯特地貌在森林里套种黄连、苦参等中药材,大力发展山地生态林业产业。“山上种的药无论是药效还是价钱,都比大棚里强多了。

    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说,新的时代让大关精神赋予新的内涵,党委、政府将帮助大关人转变观念,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山地高效农业,让大关人千辛万苦造出的田和绿洲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老支书为大关打下坚实基础,还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他的遗愿实现在即。”吴吉文说。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26日电

    6月23日,何元亮遗体告别仪式在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何元亮生前住所举行,仪式由罗甸县委书记杨朝伟主持,黔南州委副书记吴胜华作何元亮生平介绍。(夏志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