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要“富”更要“生态”

02.12.2014  12:50

贵州地下矿产资源丰富,这是要加速发展的一大优势。

然而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却这样说,贵州最能吸引投资者的不是地下的资源,而是地上的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发展的最大资本,借鉴发达地区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集约化、特色化、循环化的发展,做到老百姓富、生态美。

贵州今后5年经济发展将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底气就在于“环境为重”。

在完成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这个“赶”的任务的同时,贵州着力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个“转”的目标。

今年,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入驻贵州,标志着贵州工业开始步入高端化发展阶段。

日前,贵州扬德大西南煤层气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毕节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决定在3年内投资15亿元,建设20万千瓦的瓦斯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利用瓦斯4亿立方米,可以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万吨。

在毕节市赫章、威宁两县高耸的山脊上,随处可见一座座风电机组傲然挺立。截至目前,毕节市已建成风力发电基地4个,装机容量45万千瓦,发电19016万千瓦时。按照计划,到2018年,毕节市将建成投产40个风电基地,形成200万千瓦的风能发电规模。在七星关区与纳雍县交界处的潘家岩,贵州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同时,毕节市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推动光发电、供热、制冷一体化。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到2020年,毕节市清洁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达到20%。

全新的生态工业发展理念正是贵州“转”这篇文章的重点落墨之处。12月19日,贵州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推动传统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走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2月11日,随着安龙县庆瑞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关停,不仅意味着今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如期全部实现关停,更标志着贵州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堪称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里程碑。

“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贵州工业领域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为1450万吨。2011年以来,贵州已实际已淘汰落后产能2234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2013年国家下达贵州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844.9万吨,贵州省委、省政府考虑到淘汰落后是贵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和紧迫任务,在国家下达计划的基础上增加143.9万吨,全年实际淘汰落后产能达到988.81万吨。

  贵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核在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各地均在“转”上大做文章。

  贵阳市着手建设十大工业园区,提高工业集中度,发展产业集群。推出六大产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明确贵阳市要集中发展装备制造业、铝及铝加工业、磷煤化工业、现代药业、特色食品业和物流业六大产业,并对加快这些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遵义市发展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1月至8月,遵义市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998.3亿元,同比增长22%。资源型城市六盘水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产品设计、加强管理,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逐步实现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和排放的减量化。

今年8月,贵州省环保厅推进万山转型发展工作会召开。贵州省环保厅将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区建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将万山作为试点,全面探索贵州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引进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将会把万山区历史堆存的900余万吨含汞废渣,3000万锰渣作为二次资源,深度开发,变废为宝。

贵州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造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两台平台,着力构建“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多彩贵州”城镇化格局,实现百姓富、企业强、发展优、生态美。

“环保攻坚”夯实发展生态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贵州没有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严格环境管理,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把贵州建设成为“东方瑞士”。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贵州提出要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植根在了全省发展的骨子里,贵州的发展思路,把环境指标凸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5月28日,贵州省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召开,提出进一步丰富同步小康内涵,增加环境质量指标,将大气环境质量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纳入了小康县建设核心指标。随后又增加了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环境指标内容。7月24日,贵州又上调了环境质量指标权重,从城乡居民收入指标调整3%的权重到环境质量指标上,并把城镇污水处理率的指标由75%调升为85%,城乡垃圾处理率指标由30%调升为50%。今年12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首次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纳入到2014年市县经济发展考核体系。

环保考量比重的不断增大,意味着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历经着不断深化的生态变革。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考评体系,确保贵州的科学发展能够得以实现。

7月1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将在贵阳举行。五年前,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进入大众视野;如今,经国家批准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继博鳌亚洲论坛之后又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支持、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贵州,何以能够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除了因为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是贵州在自我加压,向世界宣告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道路的决心。

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年会举办之后,贵州省委成立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在省环境保护厅增设了生态文明建设处,并着手编制了《贵州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规划(2013—2020年)》。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贵州省省委副书记李军强调,要清醒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要增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

有了决策层定下的清晰路线图,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治水、治气、治渣等方面,呈现出了紧锣密鼓的节奏。

4月18日,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在赤水河调研时提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赤水河”。

4月26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现场会在仁怀市召开,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污染宣战,完成赤水河流域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任务,保证赤水河水体水质稳定达到并优于水体功能要求。并在仁怀市人民法院成立遵义市首家环保法庭。

5月7日,贵州省工业渣场和尾矿库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召开,研究讨论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工业渣场和尾矿库污染防治技术”,力求在源头上消除渣场渗漏对全身河流带来的污染隐患。

5月24日,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推广现场召开,全面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6月9日,全省工业渣场和尾矿库污染防治工作现场会议召开,要求加强工业渣场和尾矿库污染防治,亡羊补牢治理好老渣场,未雨绸缪建设好新渣场,多措并举开展废物综合利用。

……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贵州省政府召开各类环保主题会议不下10余次,在强力的环境监管下,赤水河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水质明显改善;全国第一个严于国家标准的工业渣场处置地方标准在贵州出台;全省各项环保工作有序推进。

为了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贵州省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将禁止开发区、公益林地和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化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保红线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30%以上”、“实施严格的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干部实行责任终身追究”。

根据贵州省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要求,贵州省环保厅按照“定路线图、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的要求深化改革,分解责任,制定了完成生态环境保护改革任务的方案。

方案显示,贵州要实施严格的水、大气质量检测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度,2014年对全省各市县进行实时监测,对水环境质量不达标和严重下滑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问责;

到2020年,全省水、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八大水系水质95%以上达到功能区标准,县城以上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推动地区间搭建协商平台,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探索制治分离、治管分离机制,出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细则;

深化环保体制改革,由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建立以贵阳市、遵义市为中心区域的空气污染防治,以乌江、清水江、赤水河等主要河流的水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制定《贵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

方案确定的任务要圆满完成,必须有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作为能力保障,针对我省环保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贵州省政府确定了12件环保实事,涉及治水、治气、治渣和能力保障四大类2000多个项目。

12月18日,贵州省省长陈敏尔主持召开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听取全省环境保护十二件实事进展情况和环境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汇报。陈敏尔指出,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围绕治水、治气和治渣等重点工作,加强环保治理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确保在本届政府任期内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实现较大改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强融资能力,探索社会化运营模式,千方百计满足环境保护资金需求。二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围绕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以赤水河、乌江等重点流域为单位,深入研究,先行先试,加快制定改革方案,列出改革项目,探索环境保护的新途径、新办法。三是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环保执法,严肃责任追究,发挥好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以铁的手腕保护好生态环境。

贵州在仍然面临着贫困的前提下,下定决心加大投入,计划投资275亿元抓好12件环保实事的落实。

12月20日,贵州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部署会,要求用3至5年时间在全省实施环境保护12件实事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以治水、治气、治渣、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举全省之力打一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攻坚战,着力解决贵州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落后、能力建设长期滞后的矛盾,为到2020年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夯实基础。

环保12件实事分别是建设100个示范小城镇污水及垃圾收集处理工程;建设111个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实施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建设燃煤火电厂烟气脱硝设施和脱硫设施旁路封堵项目;建设32条水泥生产线脱硝工程;建设三大磷化工企业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赤水河流域酿酒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新建179个标准化工业渣场和800个煤矿污水处理站;完成相关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完成环境监管能力相关建设项目;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确保到2017年,全省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5%以上。

  两项工作的共同目的是通过治污项目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切实把环境管控好,保住生态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给经济发展夯实良好的生态基础,贵州将从五个方面强化环保工作:一是以保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逐步改善为核心,加强水污染防治,到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要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减少6%和7.7%;二是以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综合整治城市扬尘、矿山扬尘、餐饮油烟,加强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防治,确保全省空气质量稳定提升;三是以有效控制环境风险隐患为核心,加强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三年内完成46个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建设96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对于工业固废,按照刚刚出台的严于国家标准的《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2015年以前完成95个标准化渣场建设;四是以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为核心,夯实环境保护基础,建立健全完备的省、市、县三级环境监管体系,加大行政执法和司法执法工作力度;五是切实推进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区域,制定干部考核标准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实施方案,制定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实施办法。

“赶”要加速发展但不牺牲环境,“转”要走特色、集聚化、绿色发展之路提高发展质量。正因为贵州的“赶”与“转”有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内核,省长陈敏尔才坚定地说:“贵州完全能保持青山绿水,又能创造金山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