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台湾村给力"三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7.09.2014  00:05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16日电 遵义台湾村,西南地区首屈一指、最大的蝴蝶兰花卉基地,以半年迁坟300座,2个月完成土地流转的“三岔速度”,历时一年建设时间。如今,蝴蝶兰盛开、波斯菊绽放,投资逾3.1亿,规划2000亩,已实施1200亩的台湾村展现在世人面前,每天从各地来参观的客人络绎不绝。

    就近务工,农民无后顾之忧

    台湾村作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劳动强度不大,但农作物除草、松土、播种、移栽、施肥、修剪、包装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目前园区容纳就近务工农民360人以上,有近200人做临时工,兰花仓管护工50人,人事部员工20人,建筑工人100余人。

    就近务工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农民向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高坊子村民组村民黄梅原来一直在外地打工,听说台湾村就业空间大,就到台湾村应聘,现在负责台湾村仓储管理工作。黄梅说,原来在沿海打工,要交房租、水电,还无法照看老人、孩子,如今在台湾村上班,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一切顾虑都打消了。

    台湾村的建设,还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当地不少农民买起了农用车在园区干活。大巷子村民罗方志说,台湾村在建设期间,他的拖拉机在园区运货,一个月能挣8000至10000元。

     围绕台湾村,走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罗衙有厚重的罗荣文化、播州文化、土司文化,据《遵义府志》记载,宋元时期播州政治中心南移,罗衙曾设播州宣尉使司,唐封播州候罗荣葬三岔,其后裔罗其宾名下十子,十子分封十衙,罗衙因此而得名。清潭井、大巷子古道、玉堂庙等遗迹至今尚存。

    三岔镇乘势而上,在农民文化家园内充分挖掘罗荣文化、播州文化、土司文化,增加历史文化内函,增强了旅游发展后劲。同时,还集中人财物围绕台湾村打造罗衙、寺坎一带建设新农村,投入资金1600余万,修建了农民文化园区、休闲广场、硬化了串寨路、连户路,在周边山坡栽种了桃李810亩,种植了中药材、莲藕、草莓等特色农作物561亩,并实施了集中污水处置工程等,围绕台湾村着力打造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四季有花香、一年四季有色彩的最美田园。

    该镇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罗衙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负责人肖忠西说,当地群众的农田基本都被台湾村流转,产生了大量闲置劳动力,因此,政府着力在群众的增收上做文章。目前是,已找准群众增收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把罗衙新农村建设与播州文化、土司文化元素相结合,依托台湾村,打造具有台湾风情的新农村,走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

    为开拓群众视野,着力抓好新农村与乡村旅游的无缝对接,镇政府还组织罗衙、寺坎、柏乡台等台湾村周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群众到成都“五朵金花”等地“取经”开拓视野,召开群众会,让外出“取经”的群众现身说法,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和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罗衙山庄:乡村农家乐领跑者

    台湾村从8月1日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逾3万人次,平时接待游客1000人次,周末在4000人。

    台湾村吸引的人流量,必将拉动当地的乡村旅游。返乡创业青年罗定猛在六盘水水城城区从事餐饮行业多年,今年初毅然回乡开办罗衙山庄。罗定猛说,台湾村这么大的旅游项目入驻,必定带动庞大的人流,在盛行乡村休闲游的今天,让他感受到了台湾村前所未有的发展魅力,从中寻找商机。开业以来,不少客人慕名而来就餐。

    大巷子村民张绍蓉开办的杂货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张绍蓉说,在家门口开杂货店,以前想都没想过,随着台湾村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也随之跟进,在新农村点上做工的、来台湾村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夏天时,每天光是矿泉水都要卖好几件。

    台湾村的建设,带动了当地农民就近务工,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促进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提挡升级,实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跨越。(罗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