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建议

28.01.2015  16:17

  一、遵义市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遵义市共规划建设产业园区19个,纳入“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的有17个。2014年,全市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789.2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58.84亿元,建成园区路网506.56公里;供排水管网1074.39公里;污水处理厂38座;累计引进项目1238个,签约金额1730.72亿元,建成投产规模以上企业(500万元以上口径)723个,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71.73%;2013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94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4%,2014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504.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比2013年提高59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对全市工业的贡献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工业强市”主战场。
  (二)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主要成效
  1、“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 高效推进。2014年全市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04.6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36.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0.41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26.34%;招商引资项目333个,签约金额727.89亿元,到位资金485.8亿元;新增就业4.79万人,占年计划的158%;实现税收157.08亿元占年计划的157.08%,已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全部指标计划,其中产值、投资、招商引资等指标大幅超计划完成。
  2、基础配套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产业园区新建成园区路网 170.16公里,供电线路210.37公里,供排水管网347.58 公里,污水处理厂17座。基础设施达到“八通一平”以上的开发区域达106.16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31.54%;各园区通过增加公交线路,或租赁、购买公共交通车辆基本解决了园区职工交通问题;职业教育进园区方面,共建设了14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职教园区4个,为园区企业人才培训创造更优条件。园区基础设施承载力明显增强。
  3、体制机制逐步优化。一是推动制定了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加挂工业园区管委会的方案,实现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作委员会和工业园区管委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轨运行;二是正在组建市级统筹管理机构。该协调机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业园区、经开区、高新区和市级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的格局,尽快形成统筹高效、上下联动的产业园区管理体系。
  4、标准厂房建设提速。2014年,全市建成标准厂房469.2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46户,入住率98%。
  5、分类指导成效明显。紧抓住后进园区和中部园区发展不放松,带动其他园区发展。在继续抓好“511”园区的基础上,突出推进道真、正安、凤冈、务川等7个后进园区发展。中部5个园区发展主导优势进一步凸显,特别是新蒲高新产业园,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了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投产工作,以晴集团首批生产线投产,道路、电镀园、污水处理等建设工作同步推进;道真上玉园区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硬是建起了标准厂房15万平米,园区入驻企业81户,全年实现规模产值11.37亿元。全市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遵义工业快速发展基础基本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建设难度问题。我市园区“面临偿债和再投入的双重压力,融资手段单一;标准厂房建设推进力度不够,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园区产业定位不精准,各地差异化、协同化不明显”等问题。
  (二)园区建设服务水平不足的问题。一些单位、部门对产业园区建设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都没有主动深入地承担园区专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服务职能。如:园区在电力、通讯、电信、国防光缆等杆线搬迁建设中,协调难度很大,很少得到主动的、积极的支持和配合,有的甚至借机刁难,过高要价。项目审图实际工作中只能在唯一指定机构审查,其他有资质的的机构无法介入,园区建设项目的审图工作排队、审查一般需要4-6月,直接影响建设进度和招商引资形象。
  (三)产业园区政策配套问题。尽管省政府已出台《关于推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但具体到部门的细化政策措施仍没有出台,政策落实不到位。
  (四)协调推进工业园区与开发区建设的问题。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均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两化协调同步推进的手段,我省已批复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大多以工业园区为主体,各开发区管委会与工业园区管委会实质上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而省政府对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管理权限又分属不同部门,造成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跨部门交叉、重叠(如千亿级开发区、千亿级园区的申报工作等)。
  三、建议
  (一)建议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清理不必要的审批前置条件和审查程序;
  (二)建议加快市级产业园区统筹管理机构建设,督促经开区、高新区加挂工业园区管委会,协调落实“工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工业园区、经开区、高新区统计调度工作,做到一个口径统计;加快资产经营公司组建,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指导各经营公司开展园区经营,推动园区滚动发展。
  (三)探索“区、镇合一”的运行机制,彻底解决工业园区与地方政府“两张皮”的问题。园区所在镇(乡)的书记进园区领导班子,乡(镇)长为园区某片区工程部主要负责人,整合人力资源,推动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四)建议分片区出台工业发展指导意见,合理分配产能,彻底解决同类企业过多的矛盾;对主营产品类似的园区打破行政区划设成市级产业园,涉及县市主要领导进入园区领导班子,如:仁、赤、习划成一个市级白酒产业园,既有利于科学分配产能,又有利于工业废弃物的统筹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