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水利惠泽民生

26.10.2015  19:50

    中国水利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成就辉煌,而遵义的水利建设如何?“十二五”期间:遵义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88.77亿元,是“十一五”的4.5倍;完成有效灌溉面积180万亩,是“十一五”的1.5倍;完成保证灌溉面积165万亩,是“十一五”的2.2倍,实现农村人均保灌面积0.5亩的目标;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84.57万人,是“十一五”的1.7倍,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完成病险水库治理158座,在2013年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56条,是“十一五”的78倍;新增供水能力8亿立方米,是“十一五”的9.1倍。

    如今,在遵义高山和半高山地区遇老天不作美时,农田龟裂,秧苗枯死,玉米枯黄,小河流干涸,还有那些奔波在送水和找水路上的“红水桶”和乡亲们……这样的镜头已经渐渐地从人们的视野里消逝。

    2011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播出《贵州水问》,节目组在遵义市旱情比较严重的余庆和遵义两县进行采访。

    媒体报道指出:“贵州缺的不是水,而是水利。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作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随着遵义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遵义市水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贵州省水利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建设“三大会战”启动,遵义市快马加鞭,实施水利建设攻坚战,掀起“三大会战”高潮。

    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离不开兴修水利;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离不开兴修水利。治水惠民生,已经成为遵义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发展中的一个鲜明亮点。

    总投资近2.5亿元的正安县石峰水库工程,是时下遵义市乃至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发挥效益最好的一个典型代表,该工程获贵州省“黄果树杯”优质工程施工奖。

    这个总库容1894万立方米、渠系总长50千米的中型水库,日复一日“滋养”着山下安场镇集镇所在地及周边农村8万余人、20多家大型企业和6万亩农田。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扎实推进小康水行动计划,推广乡镇集镇集中式供水管网延伸覆盖周边农村供水模式的同时,遵义市在骨干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集中式供水工程不能覆盖的高山、半高山地区,根据水源水质情况,户均建成一口小水窖或新打一眼小机井,向着“乡乡有自来水,村村有放心水,户户有小水窖(池)”的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目标迈进。

    道真自治县桃源乡苦竹窝是该县缺水地区之一,这个村民组有70余户人家300多人,部分人家靠接“天花水”、“屋檐水”解决人畜饮用水,遇到干旱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拿着水瓢四处找水,村民世代受苦于水。该组组长韩忠义介绍说,政府投入了100多万元,从17公里外的水源点引水,还配套修建了三级提灌站和7个水池。如今,自来水家家有,不再是什么稀奇事了。

    目前,道真自治县共建成小水窖5776口,有效解决了特别缺水地区6407户2.56万人的饮水问题,彻底改变了山区祖祖辈辈为水而忧之苦。

    “十二五”期间,遵义市加大江河治理,出台了以水生态文明理念开展河流、溪沟治理的相关意见,用于指导中小河流与山洪沟治理工作。共治理中小河流64条,综合治理河道总长186公里,治理投资6.85亿元。

    习水县水务局结合土城镇红色旅游文化创新区和“华润希望小镇”规划,严格遵循生态文明理念,治理后的水狮河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如今,这条“山洪沟”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十二五”期间,遵义市全面启动了8个专项18个专题的改革任务。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有力,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稳步推进。

    务川自治县水务局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探索“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改革新路子,成立镇乡饮水安全协会,组织群众选举产生分协会成员和管水员、监督员,建立水费收费标准、管理人员监督制度等。“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这项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最大好处在于每个项目建得起,管得好,能发展,长受益,成为遵义市水利改革大潮中飞溅的一朵新浪花。(李中蔚 李丛山 陈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