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黔北粮仓”正在成为“黔北钱仓”

15.08.2019  10:50

  8月1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70年来,遵义市大力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赶超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18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1949年的2113倍,位列西部非省会城市第5位,跻身全国经济总量百强城市行列;实现人均GDP47931元,是1949年的119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2亿元,是1949年的350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亿元,是1949年的2274倍;固定资产投资2973亿元,是1949年的22005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816.92亿元、3336.84亿元。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遵义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紧紧围绕“八要素”,深入开展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基本形成了茶叶、竹、辣椒和中药材(花椒)、生态畜禽等为主导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双千工程”,工业经济近年来领跑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白酒、能源、烟草、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完备工业体系;着力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大力发展以全域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促进商贸物流、批零住餐、休闲康养、金融、文化等产业发展,旅游业持续实现30%以上“井喷式”增长。“黔北粮仓”正在成为“黔北钱仓”。

  城乡变化翻天覆地。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实施“县城倍增计划”,打造特色示范小城镇,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县城区为骨架、建制镇为支撑、中心集镇为补充”的城镇体系,全力推进新蒲新区开发建设,中心城区形成了“四区支撑、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农村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要素为主的黔北民居。2015年全市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58公里,国省干道通车里程达5779公里,县乡道通车里程达12343公里,“村村通”公路16446公里,“组组通”公路11566公里,水路运输通航里程达927公里,100%建制村通客运。“天堑变通途”,彻底改变了山区农村交通落后的面貌。建成骨干水源工程571个,彻底解决了63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所有行政村有可靠供电,实现了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和4G网络覆盖;坚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想方设法改穷业、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312元、12265元,分别是1949年的245倍、323倍;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尽锐出战,务求必胜,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全市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9.2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3%下降到2.02%,实现了826个贫困村出列,19.7万农村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开始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四确五定”湄潭经验写入了中央文件,2015年在全国敲响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拍卖“第一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等改革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路径,遵义创造了诸多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着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先后建成新舟机场、茅台机场和渝贵高铁,全面开启“双机场”模式,步入高铁新时代,建立起通江达海的开放新通道。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综合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舟机场航空口岸、遵义软件园、大学生创业园“六大开放平台”陆续建成,县县搭建起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毗邻成渝和上海对口帮扶机遇,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先后与国内外25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国内10多所高校开展全面合作,与众多国企、民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此外,遵义市始终坚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记者 黄霞 谢国欢)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
贵州遵义:“黔北粮仓”正在成为“黔北钱仓”
  中新网贵阳8月14日电 (记者 刘鹏)“201贵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