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鸡场坪乡农民郭革委20年的节能环保梦

16.09.2015  16:20

一个农民二十年的节能环保梦

盘县鸡场坪乡农民郭革委获得二十六项国家专利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16日电 初秋的清晨,循着明媚的曙光,笔者驱车两小时来到盘县鸡场坪乡农民郭革委的家,实地探访这个“土发明家”20余年追梦的历程。在盘县,这位农民发明家郭革委可谓是名不见经传,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愣是凭着自己的勤奋钻研,现在已拥有国家级实用技术专利和发明专利26项。

    在乡亲们的眼里,郭革委是个不可思议的人。他放着好日子不过,整天痴迷搞创造发明,弄到现在45岁的人了,负债几十万;都说国家专利能卖钱,他的手中攥着二十项国家发明专利,不但没卖出一分钱,反而一年要倒交一定的专利年费。他的多项发明专利全都和环保有关,然而这些国家专利却无一个变成产品真正发挥环保作用,让郭革委这个乡村“爱迪生”处在了一种十分贫困和尴尬的境地,这些专利只好待字闺中,一些环保专利的宏大计划只好搁浅……

    尽管如此,郭革委的心里还保留着那份冲动,他坚信他的环保发明终究会有一天让天更蓝、水更清……

    少年壮志不言愁

    郭革委出生后,家境一度贫寒,五六岁时,身体出现异常,隔三差五的咳血,母亲心疼孩子,联系了赤脚医生送来草药,药价一块五毛钱,可怜的母亲在当时没有这么多钱,因此错过了抓药治病的时机。这样,美好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就走上了自生自灭的逆境。母亲撕心裂肺的痛,在一旁的他看到并体会到了这一人间悲剧。此时,年幼的他已经很懂事了,不哭也不闹。天气好的时候,为慰籍母亲的心灵,故做坚强的他,上山找猪草或割草时,渐渐地滋生了轻生的念头。一天,他胡思乱想,突然回忆起那些药,不就是些小树枝、小草草吗?他想,横直是个死。于是,在上山时,就弄些软的、嫩的小树枝小草草来咀嚼。那难接受的味道一次次让他发呕,而一次次被他拼命的咽了下去。或许是上苍的眷顾,咳血少了,病,慢慢地好了。

    在当时的乡下,缺乏动力,要靠人力磨面。大人外出劳动,家务活主要落在他的身上,瘦弱的他推拉着石磨一圈一圈地转,他的心思也随着一圈一圈地转。长期这样的劳动,是很让人受累的。他幼小的心里经常突发奇想:想一个什么办法让石磨转起来时省力些、或纯粹让石磨动起来后不再用力就好了……因此,还闹了很多笑话。这样看似幼稚的想法,却唤醒了他发明研究的思维。

    后来,家境有了改善,购进了机器做起了面粉和面条加工。在当时,没有电,用柴油机做动力。十多岁的他挺机灵,一边熟练地维护和使用着这套机器,一边在背地里躲着父母思考如何造“柴油”的问题(多次实验后,终于找到了一个配方,用自家的柴油机试验,还可以)。他的思维从关注“石磨”一下提升到了关注“机械”的程度。

    乡下老人有一句口耳相传的话:瘦地里的包谷(玉米)早熟。郭革委就是这样的人。小学读了三年,跳级读了两年初中,仅仅五年就因种种因素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在校学习生涯。离校回家,他开启了人生的一个转折。怀揣着发明的梦想,到云南学泥水工,想挣点钱来继续他的梦想。但是,一天3元的收入,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托人跟一个师傅学修车,学习期间,他虚心好学,勤于思考,长进很快,特别是对机械的悟性很高。比如师傅在车下修车,他在一旁当助手,只要伸出手来,不用说,他就知道需要什么工具,很得师傅的赏识和偏爱。仅半年,他就独立操作修理汽车。

    修理技术学成后,开始自己创业,也开始了自己自由的发明创造之路。他秉性善良,收费合理,多次要求自己的助手,做到让驾驶员满意为止,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口碑。

    手上宽裕后,他喜欢琢磨别人送来修理的汽车部件。对于汽车结构的缺点,他一次次思考、改进,一直要琢磨到自己满意为止,他并不在乎因此而花了多少钱。曾经,为了修好一辆车,他反复实验,耗费一周多的时间,最终将车修好,而修理费仅为三十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