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准 贵在精 效在实

16.09.2014  18:47

重在准 贵在精 效在实

——铜仁市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谁家贫困,哪户需要帮扶,村干部知道得一清二楚。”日前,记者在石阡县采访时,一位村干部如是说。

      如何帮助贫困户“斩断穷根”?怎样避免扶持措施“脱靶”,确保所有贫困人口赶上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步伐?铜仁市的“精准扶贫”模式给出了答案。

   

 

识别贫困人口 建档卡夯基础

      2012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一次兜底性识别普查。

在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区县有档的基础上,铜仁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级贫困人口信息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为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今年,该市以“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

      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贫目标,并实行动态调整。

时至7月,各区县建档立卡识别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实施完毕,全市累计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25.5143万户101.5969万人,共培训干部10.6336万人次。

 

 

瞄准贫困人口 真扶贫扶真贫

      “干部驻不驻村,了解不了解情况,只要在村里走一遭就知道了。长驻在村里的帮扶干部,全村人都认识。”石阡县扶贫办干部对记者说。

      在石阡县枫香乡四方井村“干群连心室”门口,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包户干部一览表,包户干部联系人姓名、电话一目了然。该县按照“专业”对口、去向“对路”的原则,认真落实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实现分类扶持和动态管理。

      帮扶每一户的任务非常具体,今年种多少蔬菜,种多少水稻,资助几个子女上学等,都有详细记载。

开展“民心党建”活动以来,全市党组织或党员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有1338个。

 

 

信贷融资政策 助推产业扶贫

      2012年,省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开发性金融支持贵州扶贫攻坚合作项目,在石阡县率先启动。

      该市与国开行贵州分行建立金融开发性扶贫合作关系,拉开了贵州省探索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的新型扶贫融资模式序幕。财政扶贫资金成为撬动金融投入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杠杆”,有效缓解扶贫资金供需矛盾,扩大扶贫资金融通总量,实现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石阡县国品黔茶新华茶叶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得到500万元的贷款支持后,社员从最初的238户发展到286户,茶园从原来6834亩增加到8967亩,茶农收入从每亩3700元增加到每亩6100元。

      项目启动以来,国开行贵州分行先后与我市碧江区、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等7个区县建立金融合作,授信资金达33.2亿元,发放贷款13.7亿元。惠及茶叶、畜牧、中药材、食用菌和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优势产业,覆盖32个中小企业、46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3万户12.9万人实现增收致富,初步形成了“政府选择重点产业、金融资金跟进扶持、多措并举防范风险、政银企农四方联动、壮大产业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取得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盈利的良好成效。

      2013年,全市已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2.33万人,超省下达计划任务数的1.13%,贫困发生率从30.45%下降到24.39%,下降了6.0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