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山上民歌王

12.02.2015  15:04

金凤山上民歌王

——北部侗族方言民歌传承人杨维智

杨维智(右一)与歌友练歌的情景。

    今年48岁的杨维智天柱县社学乡金山村一个侗族农民家庭,受祖辈叔伯的熏陶,自幼喜欢民间山歌,现为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县级拔尖人才。

    天柱县侗苗族同胞个个能说会唱,人人会讲会吟。在这片山水秀丽,人杰地灵的侗乡苗寨,每月都有歌节歌会,歌场上青年男女欢聚一堂、玩山、参堂、侃古,各有千秋,大家以歌会友,借歌抒情。杨维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他正式拜师学歌是在十四五岁时。

    杨维智刚上初中,便跟着寨上的歌师欧仕本和四叔杨德章邀约女青年去歌场上唱玩山情歌,看到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在歌场上潇洒对歌的快乐情景,听得他情窦初开。于是就坐在他们身边痴痴地听,憧憬着有一天也能像他们那样得心应手的在歌场上能和那些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对上一两句玩山歌,就心满意足了。

    从歌场回到家后,马上缠着寨上的歌师欧仕本,借歌书来抄,欧仕本嘲笑他说:“你年纪这样小,怎么有心思学得进歌哟!快去学校老老实读书吧。”在他再三的恳求下,欧仕本歌师被他强烈的学歌欲望和真诚打动,于是一下子借给他五大本厚厚的玩山、参堂、侃古歌书。

    参堂歌是侗家人唱玩山情歌时集数板、道白、对唱形式为一体的歌书,杨维智得到歌书后,如获至宝,无论是放学回家,还是上山砍柴放牛,都随身把歌书带在身上,生记硬背。由于杨维智记忆力好,并且对山歌的歌词意思特别有悟性,10多天就把借来的手抄本歌书背得滚瓜烂熟。

    杨维智记得,第一次参加歌场对歌是在渡马乡的莲花坪歌场。农历的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那天,寨上比他年长的歌师邀约他一起去莲花坪赶歌场。刚到歌场上,只听山歌声声,此起彼伏,好似百鸟朝凤,热闹非凡。

    杨维智在众人的推拥下,唱起了一首山歌:

    鲤鱼在江起了几十几步水波浪,

    顺水游玩哪想游下东海塘;

    龙在海中现出几颗珍珠宝,

    细鱼归海也来陪伴老龙王。

    对面的姑娘见杨维智年纪这么小就来到歌场上唱山歌,戏谑地唱道:

    你年纪小小来到歌场唱山歌,

    好比哪吒闹海龙王腾起大浪波;

    自古英雄出少年歌声可喜又可贺,

    姣我清嗓亮喉陪伴唱到日头落。

    歌场如战场,你唱我答,难分仲伯,山歌声声此起彼落,回荡在山道林间,直唱到夕阳西下,月挂树梢。男女双方都久久不愿离去,只有相约期盼下次在其它歌场上再对歌了。

    经过这次初初斗胆来到歌场唱歌,感觉在歌场上不但要懂得很多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要有触景深情,见子打子的敏捷思维,才能在歌场上或者好事堂中唱得应用自如。

    维智在说:“记得我17岁那年深秋,我们金山村比较有名的几位歌师应邀去渡马岩门村做客(吃喜酒),也就是去唱婚礼中的好事歌。唱了一天一夜,从三国的桃园结义,侃到唐朝的薛元贵征东,封神的文王访贤。几位歌师在唱古歌时都感觉到力不从心,处于下风,回到家,我悄悄地哭了。立志要把那几套古歌词熟记于心,从此,我学歌的激情倍增,学歌听歌到了痴迷的程度。”杨维智告诉笔者,他从小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晚上手拿着歌书在煤油灯下专心背歌到深更半夜,甚至连做梦的时候那些歌词内容都在脑海里萦绕。

    杨维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民歌的孜孜追求,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成为四邻八寨小有名气的歌师,其中的酸甜苦辣,棘荆艰辛都包含在他的民歌中。他说,自己成年后特别爱唱山歌,隔天不唱喉咙痒,只要哪里赶歌场歌会都要去,唱夜歌唱得几天几夜不回家。因为赶歌会不能帮妻子料理农活,免不了与妻子发生口角。

    杨维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北部方言歌会”保护名录的传承人,为挖掘、保护天柱县侗民歌之精髓,现收有10余个青年男女民歌爱好者为徒,经常带他们到四十八寨歌场、渡马二十坪歌会、邦洞四月八歌会、注溪社节歌会、蓝田油菜花民歌节、大冲龙舟赛歌会、六月六歌节、溪口堂伴歌会等歌节歌会活动场所去与那里的山歌爱好者交流、对歌,让年青歌手脱颖而出。

    如今,杨维智已成为天柱歌场上公认的民歌歌王,并在各种大小歌场歌会演唱活动中多次获奖,2002年荣获天柱县侗族民歌大赛二等奖,2003年在天柱县侗族民歌擂台选拔赛中荣获第一任擂主,2004年在天柱县侗族民歌擂台赛中守擂成功,卫冕擂主称号,现为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高级歌师。

    目前,他收集整理近20万字、约6000首的侗族北部方言的玩山歌、好事夜歌,新编的“时代新歌”等民歌资料。(蒋家林 唐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