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民心

17.07.2014  15:02

 

金融“活水”润民心

——— 贵州省金融扶贫模式探析

        从2012年起,贵州省与国开行贵州省分行共同探索推出“开行小额农贷”,先后为印江、松桃、思南等22个县量身打造43个支持扶贫产业化的金融产品。两年来,开发性金融资金惠及8525户农户、122家合作社和91家扶贫龙头企业。今年上半年,贵州通过“四台一会”,扶贫龙头企业融资17亿元,贫困农户小额信贷70多亿元,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而扶贫资金和信贷资金相结合的开发性“金融扶贫”,成为贵州引入金融资金参与扶贫的典型模式,实现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金融扶贫破解扶贫产业融资难题
        7月初,一场大雨过后,铜仁市碧江区大明边城景区多了些江南雨巷的韵味,游客纷纷走出屋子,在景区了游览观光。不时有游客被眼前景色迷住,拿出相机咔嚓咔嚓留影。
        从建成至今,每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景区一负责人说:“‘大明边城’最大特色就是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风格,要完全按复古式建设,投资大,幸好国开行开发性金融及时介入,推着我们加快建设步伐。”
        这座近年来崛起的旅游地,是碧江区致力打造的乡村旅游景区。作为碧江区扶贫龙头企业,大明边城建设初期获得国家开发银行2000万元贷款,加快项目建设速度,仅一年时间大名边城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并顺利申报为国家级  4A景区,成为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金融扶贫,解决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近年来,贵州着重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核桃、草地生态畜牧、油茶等十大扶贫产业,初步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产业格局,贫困地区群众因产业发展步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然而,随着产业化发展,资金缺乏成为发展的拦路虎。为破解这一难题,贵州省扶贫办与国家开发行贵州分行共同探索开行小额信贷金融产品,把信贷资金与财政扶贫资金有机结合,因地制宜、一县一策,扶持贵州十大产业发展。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在市场化发育程度较低的贵州,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难以做大扶贫产业,开放性金融资金的注入,让龙头企业、老百姓发展产业有了‘活水源头’,破解了企业、老百姓发展产业贷款难问题。
        两年来,开发性金融资金惠及8525户农户、122家合作社和91家扶贫龙头企业。
从资金输入到自我发展
        松桃自治县孟溪镇寨杆村黄泥树过去全部都是荒山坡,2008年,返乡农民工谭子慧在那里兴建养殖场,并创办了鑫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了村里人人羡慕的“猪老板”。一直以来,她就有一个梦想,要把养猪产业做大,带领周边村民一起“发财”,但资金成为一大难题。2013年,她得知扶贫办与国开行共同探索金融扶贫后,早早就把材料准备好,送到县扶贫办,以后隔三差五总会打电话问,该县扶贫办一工作人员笑着说:“以往都是我们去催他们把项目实施好,现在是他们催着我们找项目,比起前些年,老百姓的整体风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去年,鑫慧养殖专业合作社得到开发性扶贫贷款50万元,谭子慧用20万元修建了新圈舍,购进新品种大约克种猪32头,另外30万元购买饲料。她说:“我现在新买的猪种,价格要贵得多,饲养18个月后就可产崽,可以带动20户农户,每户年增速6000元以上。”目前,谭子慧的养殖场覆盖了孟溪镇8个村。
        在印江县板溪镇,凯塘村村民周刚成为人们学习的致富榜样。4年前,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打工者,和妻子在外打工,一年1万多元工资,只够一家6口人日常开销。2011年回乡后,他向亲戚朋友借了15万元,加入食用菌合作社,两年时间收回了成本。2012年,国开行贵州分行小额信贷资金实施后,他贷款30万元,发展食用菌10万棒,获得了高额回报。现在,他家两层小洋房已落成,各种家电设备一应俱全。
        提到金融扶贫,周刚和他的家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说:“如果没有国开行贷款的帮助,我们做不了这么大的规模。自从发展食用菌产业后,不仅收入稳定了,还照顾了家里老人和孩子,挣起钱来心里踏实。”现在周刚成了大忙人,每天会接到很多订货电话。有时还和乡亲们分享成功经验,邻里街坊都连连称赞周刚变得更加能干了。
        在贵州,像谭子慧、周刚广受金融扶贫雨露滋润的群众比比皆是,他们冲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这种以财政扶贫资金为“药引子”,发挥扶贫资金的抗干作用,运用信贷手段支持农户参加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贫方式,改变了以往“救济式”扶贫的方式,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
        截至目前,金融扶贫带动贫困地区20余万农户走向脱贫道路增收。
        国家开发行贵州分行一负责人说:“贵州独特的山地资源给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在支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主要解决政府和农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资金问题。开发银行资金支持扶贫开发后,贫困地区的农民由被动接受扶贫扶贫捐赠资金转变为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及其发展,培养了农民的金融知识和市场意识,这对加快贵州扶贫攻坚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目标发挥更大作用。
特色农业产业遍地开花
        贵州省探索金融扶贫“政银合作”模式,根据各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因地制宜,逐县设计融资方案和工作方案,先后为印江、石阡、思南等22个县量身打造43个支持扶贫产业化的金融产品。
        在贷款类型上,有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建设贷款、基地种植贷款、设备更新贷款等,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针对16家省级重点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融资难题,改变按政策规定标准贴息的传统做法,对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贷款贴息标准采取更加灵活的贴息标准,实现扶贫部门开展贴息以来的首次政策突破。通过“一县一策、一户一式”灵活运作,打造了天麻、猕猴桃、食用菌、花椒、茶叶、核桃、金银花、野木瓜、仙桃、蔬菜、大鲵、生态畜牧、绿壳蛋鸡、肉鸡养殖、乡村旅游等20多个全省农户参与度深、市场前景广的优势特色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遍布贵州贫困山区。
        茶和木瓜是正安县的优势主导产业,有“正安白茶”和“天楼野木瓜”品牌为引领,发展基础好,基地面积成规模,产业发展前景好。去2年4月,贵州省扶贫办与国开行贵州分行签署了金融合作协议,不仅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增强了当地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木瓜产业的信心。据测算,茶产业投产见效后,户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将直接带动2000多户6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思南县去年共计获得贷款9618万元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已发放了8188万元,受益群众达到10万人以上,全县生态茶面积已达13.23万亩,建成茶叶加工厂17家,年产值可达6000多万元,从事茶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元以上;金银花产业51965亩,实现鲜花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建成金银花加工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7个,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德江天麻近年来名声大振,这其中国家开发行贷款资金扶持功不可没。去年,国家开发银行授信5000多万元支持德江县茶叶、天麻产业发展,200多户茶叶、天麻种植户签订了贷款合同??????
        叶韬表示:“长期减贫实践证明,产业是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区域、覆盖贫困群体和促进贫困农户最大限度可持续增收的重要载体。扶贫金融合作不是简单地发放贷款和兑现贴息,要扭住推进扶贫主导产业规模发展这一核心,狠抓特色园区建设这一关键载体,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特色区域化的要求,立足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破解贫困地区资金匮乏问题、增强贫困地区造血机能,集中地域、集中产业、集中项目,避免零星分散、点多面广、杂乱无章。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贫困地区,使项目农户由‘被动’变‘主动’,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
        叶韬说:“在‘四台一会’金融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开发小额扶贫信贷。对国家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利用支农再贷款给予低息扶持;在引导县级政府建立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实行‘5万元以下、3年内免除担保,基准利率全贴息’扶贫政策,不断扩大金融贷款规模,促进产业发展,挖掉‘穷根’。

链接
背景:
        2010年底,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金融性支持贵州省富婆开发备忘录》。2011年11月1日,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支持贵州省扶贫开发实施方案》,拉开了贵州分扶贫开发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的新时期,根据方案,“十二五”其间,国家开发银行向贵州省提供100亿元的信用额度贷款,随后,国家开发行贵州分行授信33亿元支持贵州省16个县发展产业,这是金融部门对贵州省扶贫开发最大的一笔信用额度政策性贷款,探索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的新型扶贫融资模式。 
运作方式:
        “政府主导产业、农户(合作社、企业)申报贷款、扶贫金融评估、项目市场运作、扶贫贴息支持、农户(合作社、企业)承贷承还”。具体操作程序为,国开行将确定的贷款资金“批发”到县融资平台账户,农户(合作社、企业)或以“三权”(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或以第三人工资、或联户、或以固定资产等方式对融资平台反担保,可分别获得30万元以内,100万元以内和300万元到500万元的贷款,扶贫部门按贫困农户5%,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3%的标准定期进行贴息。
三合两分”的融资模式:
        “一合”:双方共同确定扶持产业。“一分”:国开行贵州省分行一县一策设计贷款运作模式、融资授信、评审项目;贵州省扶贫办专家评审、立项、批复实施方案。“二合”:双方共同下达到县信贷资金计划。“二分”:双方分别按各自程序将信贷资金、扶贫贴息资金存入专户。“三合”:按照国开行贵州省分行确定的项目应收利息,省扶贫办下达贴息资金,县财政将贴息资金划拨入融资平台,各乡(镇)财政所对用款人进行确认,融资平台完成利息支付,乡(镇)财政所完成报账程序。按照“三合两分”的合作模式,贵州省扶贫办根据《贵州省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贫困农户5%,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3%的标准进行贴息;国开行贵州省分行批量贷款支持参与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企业;项目县负责项目推荐,并按国开行贵州省分行的要求建立管理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四台一会”的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对贷款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了产业选择、项目申报、贷款发放、跟踪管理、贷款回收等关键环节无缝对接,有效规避了项目风险。
四台一会:
        金融扶贫采取“四台一会”融资模式,即:管理平台、承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