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区建精准扶贫之桥 圆全面小康之梦

16.12.2015  13:50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16日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市钟山区立足实践,找准症结,开好药方,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推动精准扶贫更加有效,更可持续,千方百计拔穷根。如今,脱贫攻坚犹如一首“致富新曲”在钟山大地上萦绕。

    葱茏的大山,茂密的森林,白墙青瓦、飞檐翘角的民居,不时传来的鸟鸣。站在位于汪家寨镇西北部的新华社区村口,望着眼前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曾经“包谷种到天,水土跑下山”、“山山黄土裸露,家家茅草破屋”的极贫景象。

    沿着进村的水泥路没走多远,就到了60岁的村民陈德林家。午后时光,陈德林正在打扫自己硬化一新的院子,在他的身后,是一栋新修不久的两层小洋房,谈起这两年的变化,陈德林禁不住喜笑颜开。

    汪家寨镇新华社区村民陈德林说,现在的生活和过去对比,翻了几十番了,住的房屋,生活条件,硬化道路之类的(变化)太多了,绿化也搞起来了,串户路也(修通)了,四在农家的房子也搞起来了,样样都搞好了。(娶)媳妇也(容易了),以前有儿子很愁,现在不愁了。

    陈德林爽朗的笑声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变化,还在三年前,少数民族占76%的新华社区还是一个被称为“山的那边”的穷寨子,如今,这里的变化着实令人惊叹。

    汪家寨镇新华社区村民陈德林说:“原来正餐一碗连渣闹汤、一碗酸汤、一碗洋芋都可以凑合着过,现在白米饭、大块肉、小酒、饮料都不是问题了。

    陈德林表示,还在两年前,作为庄稼户的他仅靠种植玉米和养猪维持生计,自公路修到村里后,村里便将他聘用为公路管护员,每月可领到1000块钱工资,除此之外,他还将以前种植玉米的土地全部用于种植马铃薯,并把余下的5亩土地入股村里的种养殖合作社,并给合作社提供农家肥、平整土地,从中获取收益,这样下来,陈德林每年收入3万元没问题。

    陈德林收入的增加,新华社区翻天覆地的改变,可谓是钟山区精准扶贫工作显效的一个缩影。为全力打好扶贫攻坚决胜战,切实帮助群众增收脱贫,五年来,钟山区从区情实际出发,先后推出的一系列扶贫措施,没有一项不是建立在“精准”二字之上。钟山区扶贫局局长张国燕说,第一手资料一定要精准,在精准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去精准扶贫,解决哪些人需要扶贫,哪些人去扶,怎么样去扶,扶出来是什么效果。

    摸清底数、对象确定后,再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途径,制定帮扶措施,突出落实“六个到村到户”,建立工作明细和台账。2014年,钟山区又创造性地推出“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的扶贫措施,按照留下一个电话号码、听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去一份关爱帮助、签订一份互助互建协议、征求一条对党委政府的意见“五个一”的要求,对全区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化扶持。

    如今,钟山区扶贫工作已步入了精准化轨道,不再像以前那样光靠帮扶干部的责任心和对农民的感情去干事,在“六个到村到户”、“五个一”、“项目异地帮扶”等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源变股权、资金便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扶贫新模式。

    20年前还是一个“空壳村”的渡口社区,如今已是一个集体资产达1028.74万元的小康村,村主任董万祥说,这一蜕变,不得不归功于全市推行的“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

    钟山区大河镇渡口社区主任董万祥说,“开展‘三变’以前,我们的资产是死的,变不成钱,没有盘活,(资源)放着也是放着,还要增加维修费,开展‘三变’以来,我们的资产盘活了,增加了村集体积累。

    2003年,渡口社区将集体资金10万元入股钟山联社大河信用社,每年获得8%的固定收益,而今,原来10万元的股本金也涨了一倍多,变成了20多万元股本。初次尝到甜头的社区两委由此开始整合村集体资产和资金,将盘活的资源再次入股鲵园、阔盛公司等周边企业,仅仅在上一周,该社区就完成了1.19万元的经营性收入。“三变”使得渡口社区的集体积累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老百姓的生活也随之越来越好。

    通过“三变”,钟山区建立起了一个个“核心点”,带动了一大片。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上半年,全区共扶持农户42480户126826人,贫困人口减少了3.2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9.1%下降到2014年的9.19%,汪家寨镇、大湾镇、大河镇、双戛乡、月照社区实现“减贫摘帽”。2015年9月,钟山区顺利通过了省级小康达标验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田菊 龙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