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靠什么“退”出一片新天地

18.01.2017  15:10

在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坚持通过“分类施策、三变模式、旅游驱动”推进工程实施,促进了全区林业资源的增长和群众的增收致富。

农户因户施策 社区分档考核

如何让农民自愿、自发地主动参与退耕还林?

钟山区政府采取了不同农户实施不同的资金奖补政策。以国家和省退耕还林政策为基础,钟山区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农户可在享受国家1500元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区级财政再给予每亩800元的奖励。

通过构建“四档”考核激励机制,钟山区按照工程量将涉及退耕还林工程的11个社区分为4个档次进行目标考核。一档任务数在1000亩以上的社区,每年经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奖励20万元;二档任务数在100亩以上700亩以下的社区,每年经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奖励15万元;三档任务数在100亩以下的社区,每年经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奖励10万元;四档针对有零星传统种植地块的社区,实现全覆盖并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奖励5万元。

根据不同气候和立地条件,钟山区还建立了“菜单式”选择机制,由农户自主选择造林树苗种类,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扶持林业合作社 促进精准扶贫

结合全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钟山区政府积极推行“三变+林业合作社+扶贫”模式,盘活退耕还林资源,搞活林业经济,助推精准脱贫。

钟山区政府按照“自愿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由村支两委牵头,选择退耕还林大户为发起人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引导本区域退耕农户入股。目前,全区已成立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入股退耕还林农户824户,其中贫困户512户,占全区贫困户的11.1%。

钟山区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59500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5%,生态效益虽然显著,但由于管理粗放、经营分散等问题,部分造林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在明晰林地产权的基础上,钟山区整合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以“三变”改革股权为纽带,采取存量折股、土地入股等形式推动林业资产股权化。同时,钟山区政府按片区引导农户将自有退耕还林地入股林业专业合作社,由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经营,退耕农户按股获得分红。大河镇周家寨社区四组200多亩集体茶山灌木林地,自2000年以来一直无人经营管理,造成林地资源闲置。民润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委会协商,经村民票决后,决定将林地占3%的股份入股合作社。入股后,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5万元,村集体将这笔资金分给75名贫困户,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667元。

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钟山区鼓励和扶持农村贫困户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相应养殖技术。2016年,钟山区农业特色产业林下种植蔬菜等农作物72886亩、灯盏花55亩、油用牡丹4430亩、香草50亩;全区现有林下养殖企业4家,养殖规模累计26000羽,产值达100万元。

目前,钟山区林地入股合作社面积2万亩,亩收益达650元,每亩年可增收300元以上,全区林下经济面积27935亩,林下经济产值达1427.5万元,有力助推了贫困人口致富脱贫。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旅游

退耕新模式不断改善着钟山区的生态环境。

钟山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荒山造林等人工造林19.14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20.4%提高至2015年的47.51%。

随着生态环境和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钟山区依托双戛至德坞2万余亩退耕还林环城林带和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钟山的“城市绿肺、天然氧吧”。同时,钟山区还建设了集休闲观光广场、民族村落、寺庙等为一体的人文体验区,供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避暑养生。目前,钟山区已建成综合性城郊原生态省级森林公园,成为市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围绕“大河堡至月照谷”精品旅游线路,钟山区在景区新建公路、高速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周边大力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种植观赏性强、绿化效果好、适应本土生长的花果苗木,打造绿色生态走廊,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体验。

钟山区积极整合退耕还林资金,采取点缀美化、色彩多元等方式,通过对梅花山现有退耕还林林带进行提档升级,为梅花山国际滑雪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力推进了“踏雪寻梅,闻香赏花”的国际旅游名山建设。

依托大湾镇退耕还林林带,钟山区以发展花卉、绿化、经果林及承接绿化工程为主,建设六盘水凉都高原比女街生态园,打造以“丛林探险”为主题的野外生存营地,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