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推进农村集中建房工作纪实

07.01.2016  12:46

               

青瓦白墙石板路,楼台广场卫生室,绿树掩映中,一栋栋古朴精美的新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广场边,老人们坐在石椅上享受着冬日的阳光,他们相互打趣,不时发出笑声……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印江自治县杨柳乡集中建房点呈现出来的一幅幅和谐新景象,更是铜仁长期致力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广农村集中建房、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乡村;乡村美不美,房子是核心。”近年来,铜仁市按照“村有新寨”要求,着力推进农村居住功能城镇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小康化。2014年,在沿河自治县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我市启动了100个农村集中建房点建设工作,覆盖全市涉及90个乡(镇)91个村。

  变“散”为“聚”,铜仁市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建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聚”出了新农村建设“铜仁经验”,受到了有关省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上向各市(州)推广。

  “聚”出美丽风景线

  “政府实行美丽乡村建设,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这里街道硬化了,环境美化了,娱乐设施非常完善,住起舒服得很!”日前,在沿河泉坝镇集中建房点,村民张珍说,以前村子里建房,东搭个棚西盖个屋,缺乏统一规划,不安全也不美观。2014年,该县投入资金7.7亿元实施了覆盖22个乡镇的40个农村集中建房点工程,集中建房2565户,已搬迁入住1700多户,张珍就是受益人之一。

  该县石坪乡集中建房点居住村民雷炳阳提起现在的生活乐得合不上嘴:“这里比原来住得好多了,子女上学也近,各方面都好。”雷炳阳家从前住在山里,出行十分不便,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自搬到集中建房点后,水、电、路、电视、电话、网络“六通”,文化广场、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卫生室、小学或幼儿园、金融服务网点和污水垃圾处理“八有”,这让他感觉十分幸福和满足。

  “煮饭不用柴、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一直是山里群众的梦想,我市通过集中建房让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在建成的集中建房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就学难、就医难、购物不便等问题。从实施农村集中建房伊始,让群众“愿意来、住得下、有发展”始终是工作主方向,围绕“房子”这个核心,我市高起点规划,引导和推进建房点集中化、功能配套化、风貌景观化、建筑节能化、特色鲜明化,打造精美的新村新寨,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生活条件。

  如今,按照打造“一寨一景、传承文化、唤起乡愁、村民自豪、市民羡慕”美丽乡村建设思路,以“分宅自建”、“分宅统建”和“引资统建”相结合模式,我市农村集中建房依山傍水选址,环山绕水布局,随形就势而建,工作如火如荼推进。2014年完成土地收储8448亩,开工11761户,竣工7942户,入住4504户;2015年完成收储土地6190亩,确定对象户10313户,开工8036户,竣工4530户,完成建房投资14.2亿元。同时,100个建房点配建“六通八有”设施项目791个,完成投资7.3亿元。一个个崭新的村民集中居住区涌现,群众安居乐业,形成了山水田园、世外桃源,成为我市农村亮丽的风景线。

  “聚”出火红好日子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是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村人的追求,这与铜仁市“愿意来、住得下、有发展”的目标宗旨相契合,并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守着金山银山没饭吃”曾是碧江区漾头镇九龙村的真实写照。该村地处九龙洞国家4A级风景区,但因居住散乱,没有形成配套旅游服务产业,无法留住游客,村民们一直守着景区过穷日子。2014年,该村被列为市级首批农村集中建房示范点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全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不足4000元上升到万元。

  无独有偶,万山区高楼坪乡高楼坪村集中建房点按一户一套300平方米住房、一个100平方米门面设计修建120户,转移农村人口487人,现已全部入住。村民吴从告去年搬迁到这里后,利用门面开了家酒坊,每月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他说,妻子在附近园区的一家企业打工,全家每年收入近10余万元。这在以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集中建房改变了他们一家的命运。

  农村集中建房的目的是“建一方城镇、兴一个产业、富一方人民”,而推进农村集中建房的关键又在产业,有产业才能就业,才能让农民搬出来后确保增收。为此,我市精心按照“产房互融,园区带动”的思路,将集中建房点与工业园区、农业高效示范园区、旅游景区相衔接,同时又结合集中建房点的交通、区位、资源等情况规划建设特色产业 园区,既保障了园区用工需求,又解决了搬迁群众就业难题。同时,坚持由政府主导农村集中建房,做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配权属、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分摊成本、统一供地建设,建立市、县两级督查机制,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和通报,强化跟踪问效,并出台相关规定,对农村集中建房户发展产业优先进行扶持,使建房户真正能致富、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聚”出开发新思路农村集中建房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耗资巨大的“富贵工程”。钱从哪里来?无疑是这项工程推进的最大瓶颈。

  办法总比问题多!沿河自治县采取“财政解决一点、项目整合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统筹安排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一事一议”、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倾斜,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德江县2014年成立了农村集中建房领导小组,五年规划投资50亿元,转移人口5万人,采取政府补、农户筹、银行贷、市场融、社会捐等形式破解资金难,推进集中建房工作,目前10个集中建房示范点完成投资6亿元,城镇化率增加1%,完成进度84%。

  思南县由村委会统一对土地进行流转,以成本价出售宅基地,由农户自行出资修建,并结合生态扶贫移民等项目资金,作为农户建房补贴。

  站在更高层面上,铜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集中建房工作方案》、《农村集中建房工作导则》等一系列文件,并配套出台土地、产业、信贷、惠农等十项措施,为全面推进集中住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该市创新模式,通过整合惠农项目资金,采取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破解融资难题。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地方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并通过行政措施安排,由市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配建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还将拆迁奖励、创业扶持等扶助政策向集中建房点倾斜,把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进行打捆补助给集中建房点的群众,解决搬迁群众建房资金短缺问题。 “聚沙成塔”好发力,经过三年的推广建设,铜仁农村集中建房的效益逐步显现——农村生存环境变美了、农民节约用地意识变强了、农村发展势头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渠道变宽了、社会环境更加和谐了,“铜仁经验”已成为同步小康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未来,我市将用3年时间,实现累计5年打造500个以上农村集中建房点,鼓励农村集中建房5万户以上,转移农村人口20万以上,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助推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